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2019-12-03 22:13:30)
标签:

365

健康

教育

时评

杂谈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微笑曲线是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以作为宏碁的策略方向。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供过于求,但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趋向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即在左端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端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微笑曲线有两个要点, 第一是能找出附加价值所在, 第二个是关于竞争的型态。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比亚迪的王传福曾经感叹说,中国的企业以前只学会了如何组织工人,而没有学会如何组织工程师,因此只能在制造业最荒凉的地带谋生;如果能够利用先进的组织方法把中国大量的工程师组织起来,那么中国就是企业家的一块宝地。通常,知识力密集型的组织都能找到组织工程师的办法。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21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将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这恰恰是华为在中国企业里边做得最成功的地方。在华为的这些员工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6%,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占33%,管理及其他人员占9%,其余的12%才是生产人员。20年来,华为一直保持这样的比例,人力资源配置研发和市场两边高微笑曲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民营企业研究中心黄少卿研究员通过对苏南民营企业的研究指出:附加价值在供应链的分布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集中资源做本企业最擅长的供应链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微笑曲线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是可以找出附加价值在哪里, 第二个是关于竞争的型态。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哭泣曲线是倒过来看的微笑曲线。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不少曾经享受过人口红利的国家,慢慢失去了劳动力优势,曾经的微笑曲线,变成了哭泣曲线。中国就面临着这个窘境。“哭泣曲线”由21世纪网周斌提出,描述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中国开始陷入贸易保护包围圈,四面楚歌之下,曾经的中国制造从微笑曲线变成了哭泣曲线。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在讨论过程中周斌提出,可以将中国现有的制造业困境定义为“哭泣曲线”,左边是产业成型、能源价格上升和税赋增加,中间是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右边是贸易保护主义、产业转移国外、出口减少。中国制造,这张年轻的面孔正在失去魅力。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哭泣曲线”已渐行渐近,人口红利的消失,成为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因素。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人力成本上升,两税并轨实行,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些不可逆转的趋势,吞噬的不仅是跨国企业利润。中国东南沿海,大量外向型制造业,面临着同样的成本压力,却无路可去,新的优势,尚未形成。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微笑曲线与哭泣曲线(李德伟)

哭泣曲线是相对U型曲线(也称微笑曲线)来说的。发展中国家,属低利润的加工生产。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曲线就是哭泣曲线资本永远在追逐利润,国际资本的转移,显示着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其中,以人力成本的急剧上升最为明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