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培养任务 |
《长方形周长 》教学设计
桐城市吕亭镇吕亭小学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并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测量长、正方形的周长,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摸课本,课桌等面的边线,量长、正方形纸的各边,发现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难点:能运用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日卡片,要求给四周装上花边。
2.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
3.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长方形插图。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 = 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4.理解并比较计算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5.得出最简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二)探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4条边长加起来。
3+3+3+3=12(厘米)
方法二:4条边都是3厘米,边长乘4就可以了。
3×4=12(厘米)
4.比较,选择最简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图形)
2.再次拿出生日卡片,让生量一量,再算出各图形的周长。见证课前到底谁猜对了。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学生可能只想出一种方法,教师予以点拨。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3.4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5+3+5+3 = 16(厘米)
5× 2 + 3 × 2 =16(厘米)
(5 + 3)×2 = 16(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一定的测量方法,并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测量长、正方形的周长,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联系班级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听说下周四是我们班一对双胞胎兄弟俩的生日,老师给他们俩分别准备了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日卡片,现在老师又想给这两张卡片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算算两张卡片各需要多长的花边吗?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
生1:长方形卡片的花边长。
生2.正方形卡片的花边长。
生3.两张的花边一样长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个不停,这样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长、正方形的周长概念时,通过让学生摸课本,课桌等面的边线,量长、正方形纸的各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在其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知识,并为求周长作铺垫。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多种方法的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现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三、紧扣教学目标,恰当把握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