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彰显精彩
(2019-11-27 12:20: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桐城市吕亭镇吕亭小学
本着“以教促研,以研促学”的教学宗旨,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教师大胆地创新教学,安庆市王存彬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同课异构”研讨课。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路程 时间与速度》为同一教学课题,由桐城市文昌小学李蕾、新安中心小学金莹莹两位老师执教。她们根据学生实际,借助多样教学资源, 精心创设不同的教学流程,却达到了数学课堂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读懂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两位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都认真钻研教材,巧妙地将情境图中的动物竞走成绩表予以分层呈现。无论是李蕾老师将表格分割成“时间相同”、“路程相同”、“时间路程都不同”的三个表格,还是金莹莹老师将成绩表通过不同的着色形成不同的比较角度,带给学生分析问题的策略是相同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推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发现表一中“时间相同,比路程”,表二中“路程相同,比时间”,表三中“时间、路程都不同时要计算”。对于表一和表二,学生“不教自会”,教师就稍作“淡化处理”,而表三中,学生发现时间和路程都不同,就需要教师的“浓墨重彩”加以突破,趁机质疑:“怎么办?”这一质疑,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新知的探究之中。逐步让学生形成了比较快慢的多种策略,同时体会到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紧密相关。教科书巧妙设计的数据,教师这样有机的将每个表格与教材后面的问题串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设计巧妙灵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重视过程和方法,感悟数学价值观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李蕾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出“速度”的含义后,将“速度”予以拓展延伸,带领学生欣赏一系列的世界为之震撼的中国速度。教师选取人类、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典型例子的运动速度。光速的不可想象,并提出“电闪雷鸣”的天气,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雷声”这样的时间问题。接着让学生感知从刘翔跑步速度飞快,感受到他获得奥运会田径金牌的亚洲人的荣光;从2017年中国“复兴号”动车组以350千米/小时的速度刷新了世界记录;2016年神州11号载人飞船创造了第一宇宙速度。这样不仅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对学生实施了思品教育,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惊叹中国速度,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师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策划中心,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乐趣,感悟学习“速度”这一数学内容的价值所在。
三、结合生活和经验,注重经历中学习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甚至只保留了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数学学习难免会出现“学结论”、“用结论”的过程, 学生很难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知识教授数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金莹莹老师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经历数学。如课前师生互动时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质疑:“你们喜欢数学吗?喜欢什么运动?”孩子们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学生说喜欢跑步,教师就引导学生想一想跑步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这样很自然的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在实际应用环节中,金老师将自己当天从新安中心小学赶到文昌小学的路程、时间等信息编成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学生从解题中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经历,让他们依托于经历来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都非常浓厚。
显然,同课异构,不同的学情,师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构建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碰撞出不同的心灵火花,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两位老师严格按照教材的特点,将静态的教材以动态的课堂彰显各自的教学风采,将抽象的知识予以生活化,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