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读书笔记(一)
(2019-12-18 15:05: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学习园地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读书笔记(一)
桐城市实验小学
回答以上问题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谈起。小学数学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师的任务就是处理好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要面对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熟悉学生学习的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健康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是教师设计、组织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学生、《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师这三个要素的关系至关重要。教师要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念与目标,分析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预设学生学习相应内容时的准备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用恰当的方式将《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有效设计和组织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所规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
第一,《数学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设计都应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与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熟悉《数学课程标准》,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要求,以及对特定内容的规定与要求。当教学中遇到问题时,首先应想到《数学课程标准》对于这个内容是如何要求的,与特定内容相关的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比如相关的核心素养,具体的评价要求等。
第二,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向教学活动转化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实施《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参照教材提供的程序,但不一定完全依照教材组织教学,目前通过教育部审查,在全国范围内选用的教材至少有六个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青岛版,西师版,冀教版。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选取不同的素材和呈现方式,但都要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材中的情境和呈现方式,也可以自己创设适合学生需要的情景,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呈现方式。
二、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阐述数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的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为课程内容,从三个学段和四个领域描述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小学阶段包括第一、第二两个学段,四个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数学课程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是贯穿整个数学教育始终的总纲,重点从两个方面理解,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育。这是对数学教育共同的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基于学生的差异性提出的,即学生在具体数学学习的结果上可以有不同的水平。
2、数学课程的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从反映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个学段的不同领域具体内容的表述上,充分注意与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比如,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包括这样的内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这样的内容:“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包括:“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从数学自身特点的角度来说,《数学课程标准》关注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前三个属于数学学科知识的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如“数与代数”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系统性。
“综合与实践”是综合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和数学本身问题的内容。四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数学学科内容的体系,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注意到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特征。
第三,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的内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结果性的行为目标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理解”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些要求既是对具体内容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的呈现更是从具体到抽象,以现实背景和具体任务吸引学生参与和体验,进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其次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过程目标的内容和结果目标的内容。知识技能的内容以结果目标为主,同时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过程目标进行了规定。以“图形几何”中几个层次的结果目标的内容和过程目标的内容的具体表述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内容既有结果性的目标,也有过程性的目标。如“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设计和组织学生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材中在相应内容的处理上也注重设计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在经历与探索的过程后,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在某些内容的学习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过程。如在,“找质数”一课中,在质数和因数学习过程中,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的活动,和对摆列结果进行分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质数的特征,并体验质数的产生过程。
2、 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抽象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要求数学教学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重视学生经历抽象的过程,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重视具体情境的运用。如课程目标中提出使学生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中有许多这样的表述:“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些都表明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体会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步培养抽象思维。
教材中有很多运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一课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十以内的数,教材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的。将具体的数“事物”与对应的“点”比较,“事物”是具体的,“点”较为抽象;但是“点”与“数字”相比,“点”又是相对具体的。在抽象的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杂乱的教材情境中呈现从实物到数字的抽象过程,采用举例、画图、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数学学科的概念与原理是人类长期认识过程的结果,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大多属于间接经验。学生学习是理解掌握人类经验,从认知规律和发展来看,同样需要一定的直接经验。课程内容选择与呈现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直接经验机会,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往往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米、分米、厘米有多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用直尺实际测量教室、黑板、书桌的长度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课程内容的组织应体现层次性与多样性。
层次性是指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采用螺旋式编排学习内容。相同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段内和多个学习阶段。例如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分别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段;整数的认识,从认识10以内的数到认识认识十进制计数法,至少分为五个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了解不同阶段内容的深度,把握教学的难度。比如在第一学段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是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知道有些数量需要用分数表示的阶段;到第二学段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才认识分数的来龙去脉,掌握分数单位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多样性是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而采用的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法。教材中常常采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游戏、富于逻辑的数学关系等多样的呈现形式。例如在“观察物体”中,教材设计“搭一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体会观察位置对观察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