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侯喜利)
(2019-12-03 17:16: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组 |
拜读了干国祥先生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之后,我受益颇丰,了解并认识了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的含义,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这为我将来实现理想课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这是实现理想课堂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课、备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第一境界打下基础。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干国祥先生认为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知识的自身魅力,那么达到第二重境界,教师要真正的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知识的求得成为一个探索奥秘的神奇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发展。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课堂要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生命息息相通。我们的教室并不是脱离于世界之外的象牙塔,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书本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