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教育第八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李晓婵)
(2019-09-25 17:20:20)分类: 二年级组 |
《新教育第八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下面是摘记部分!
1、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生活,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成为所任教学科(及此一知识领域)的虔诚的传教士。
2.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分为:有效的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
3.
课堂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和艺术,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教师纵然有满腔热情,学富五车,但不一定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4. 只有自主的学习,只有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他们才能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5. 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潜力,而预习恰恰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
6. 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地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的检测、修正和提升。
7.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给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
8.
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是浅薄的,学生的小手如林是肤浅的,教育与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9.
我们所想要的新的教学生活,在第二境界的层面上,我们希望描述为:师生围绕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在这段旅程里,将充满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接卸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与顿悟。
10. 叶澜教授: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看,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的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
11.
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和“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如果说以“说话(发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堂旨在倡导学生的自我表现的话,那么对话的课堂(倾听与应付)旨在倡导相互间的理解,并通过对方的异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息息相关的共鸣。如日本的佐藤学教师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倾听不仅要能够听懂表达者说出的话中之意,而且还要能够“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汇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等共感共鸣。”。
1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面,如果课堂上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于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共鸣,重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参与整个知识重现的过程。
13.
对一个教师而言,其生命最宝贵的时光大都投注于学校教育中,而其中心就是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虽然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是,他确实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
14. 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
15.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教师生命的深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