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新教育第八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李晓婵)

(2019-09-25 17:20:20)
分类: 二年级组
新教育第八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读完了新教育的理想课堂部分,深感自己的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好像做的更多的仅仅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把教材要教的知识的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教给学生而已,我向往那样的理想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更走心,提倡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空间,提倡积极有效的预习,在我所教的英语学科方面,我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以提前发课文录音,假期提前预习,每周提前预习,课堂上则重在复现重在和生活相结合去运用。还有,它主张的课堂上的倾听与应对,不在乎学生发言的多么流畅多么无懈可击,互动多么频繁,它更关注的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所凸显的精神面貌及思维状态,换句话说,更重视内容而非形式吧,我们不能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大家好像认为小学英语所教的知识和所学的内容有限,无法很好的进行思维训练,其实我认为则不然,哪怕学习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对话,也要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操练,当然,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机械操练也是一个有效手段,但不能费时过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去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度,参与度和兴趣的引领方面。最后,教师并非全能全知,教师也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善于把学生也引领到有趣好玩的英语知识王国中,很多东西,只有教师自己看见了,学生才能看见。那么教师如何看见,首先需要大量的专业阅读,还需要专业写作,在自己所教的英语教育领域好好搜寻点专业书籍研究一番,和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相结合,设定一个研究领域和方向,分批设主题,然后平时注意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有精细数据,有真实案例,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一个研究型的一线老师。而我所缺的就是这样的研究,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我的目标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吧,结果不重要,过程最关键。

下面是摘记部分!



 摘记:
1、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生活,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成为所任教学科(及此一知识领域)的虔诚的传教士。
2.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分为:有效的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
3. 课堂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和艺术,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教师纵然有满腔热情,学富五车,但不一定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4. 只有自主的学习,只有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他们才能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5. 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潜力,而预习恰恰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
6. 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地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的检测、修正和提升。
7.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给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
8. 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是浅薄的,学生的小手如林是肤浅的,教育与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9. 我们所想要的新的教学生活,在第二境界的层面上,我们希望描述为:师生围绕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在这段旅程里,将充满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接卸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与顿悟。
10. 叶澜教授: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看,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的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
11. 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和“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如果说以“说话(发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堂旨在倡导学生的自我表现的话,那么对话的课堂(倾听与应付)旨在倡导相互间的理解,并通过对方的异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息息相关的共鸣。如日本的佐藤学教师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倾听不仅要能够听懂表达者说出的话中之意,而且还要能够“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汇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等共感共鸣。”。
1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面,如果课堂上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于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共鸣,重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参与整个知识重现的过程。
13. 对一个教师而言,其生命最宝贵的时光大都投注于学校教育中,而其中心就是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虽然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是,他确实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
14. 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
15.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教师生命的深刻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