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深有体会,作为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活动。作为老师,我们知道学生有差异,孔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个从教者都知道这些理论,但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实际情况下,在教学和生活实际中,我们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我们会不管学生的智力高低,反应快慢,也不管学生的喜好不同,性格差异,更不会去考虑学生的成长环境等,我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没有区别,对他们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孩子之间能力有差异,我们很多时候对那些跟不上的孩子,我们没有进行过多的关注。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也要因人而异。对于接受能力强,脑子反应快的学生,可增加题的难度,相反呢,对那些反应迟钝的学生呢,我们要降低要求。对这些孩子呢,我们老师要有更有耐心和包容心,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教师要深入学生走进学生,细心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备课的时候我们也要分层的备课,包括作业都要分层次的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能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老师要特别关注学情,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去考虑的问题。
同时呢,作为老师我要耐心细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只要他能感觉到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有上进心的。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技巧,放平心态。对于那些比较慢的孩子,要给与他们都更多的理解和关注,自己也不要再去抱怨,怎么课堂上有调皮捣蛋的孩子,怎么又反应这么慢孩子,而应该做的是去思考,去反思,努力让自己成长进步,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都能进行脑力劳动,而我也接受他们不同的成长与进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功,哪怕是一点点孩子的心灵都会想成为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引导他们学习上取得进步,他就会获得乐趣,就会想成为一个好人,那么这些学生就不再会成为班里的调皮捣蛋者,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心的去接受每一个孩子的不同,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关注他们,“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真情培育真情,用爱心浇灌爱心,努力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