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解读

(2023-08-06 14:42:55)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解读

  这一回的内容主要写了三件事:协理宁国府、林如海去世、路遇北静王。

协理宁国府

虽然上一回的回目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可是真正写具体管理却在这一回。作为出色的管理者,凤姐针对宁府在管理上的五大弊病提出了有效的解决之法。

先是弄清底数,“钉造簿册”,清点数目单册。

接着立即召集人等,“约法三章”,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最后狠抓典型,杀一儆百。针对一个在点卯时迟到的人,严厉处置,既打又罚,大造声势——

对那个迟到者的处罚,“打二十板”不够,竟还“革一个月的银米”。看似随意,却十分有效。更重要的是,瞬间树立“威权”。

当然,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协理”期间,每天卯正二刻开始点卯,而自己则寅正就梳洗,“寅正”约是凌晨四点,而“卯正二刻”也才早上六点半,足见凤姐在工作上的勤勉。

随着出殡日期临近,凤姐越发忙得茶饭都没工夫吃,坐卧不能清净。里面大小事项一应张罗款待,全是凤姐一人承应。然而她却很享受这“日理万机”的状态。

故脂砚斋批语:“写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如此写得可叹可笑。”

这里还顺写了一笔贾府的“社会关系”。较之那日贾敬的寿诞则又提高了档次。细心看看送殡的行列,有来自当年与荣、宁二公合称“八公”的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的继承人,除缮国公的继承人因守孝不能到场以外,其余悉数到齐。还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等皆到场。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这盛况空前的送葬仪式,其气派、其声势、其风光、其阵容,其事务繁杂,其千头万绪,然而又这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从容不迫,有声有色地一路写来,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林如海去世

这一回是借着跟随贾琏去扬州的昭儿回来报告“林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 回目中写“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这里的“捐馆”是死亡的委婉说法,“捐”指放弃,“馆”指官邸,放弃了自己的官邸,一般是指官员的去世。后遂以“捐馆”为死亡的婉辞。 

这里补充交代一下:为什么贾家要将嫡女贾敏嫁给林如海?尽管林家当年不富裕,但林如海是读书人,未来科举可期。贾家第三代开始,全部弃武从文,积极与书香世家联姻。好好读书,认真科举,走入仕途大道才是贾家的梦,才是子孙后代绵延富贵的根本。因林如海轻易就科举入仕中了探花郎,这才有联姻资本,只可惜“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家中人丁不旺,家业后继无人,仅剩下唯一的女儿黛玉。临终托孤实属无奈之举。

路谒北静王

  《红楼梦》中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等与贾府皆有世交,四大王爷合在一起就是“东南西北,平安宁静”。这应该是皇帝定鼎之时,祈愿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于是就给四位功勋卓著的王爷封了一个吉祥的王爵名称。

现任北静王水溶姿容俊美、温和谦逊,不过水溶虽是王爷,但未必就是与皇帝同姓的叔伯兄弟。中国古代有很多功臣被皇帝封王,水溶的祖辈约是因为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被封为北静郡王。这东南西北四王都是异姓王爷,他们与贾府一样都是开国功臣,子孙承袭爵位,故水溶年未弱冠世袭了王爵。秦可卿出殡那天,京城许多王公大臣的家人都过来送殡,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脂砚斋批语云:“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他认为这一批名单里暗藏着十二属相、十二地支,他们齐聚而来,象征着当时贾府的兴盛之象,有四方十二支来祭奠秦可卿。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的五行分别是木火金水土,如北方五行属水,天干为壬癸,地支为亥子。北静王爷的爵位在北方方位,五行属水,是故姓水,名字中的“溶”字带有三点水,是溶于水中的意思。北静王爷的姓氏和名字都带水,与他的五行方位正好符合,在五常中水主智,北静王爷聪明睿智,年纪轻轻就多才多艺,与众名士交往密切,切磋学业。“水惟善下能成海”,北静王爷身居高位,富贵至极,却为人谦和,礼贤下士。所以,他才会亲临秦可卿的丧礼,祭奠她的亡魂,这是他看重世交之谊的品质。贾珍对北静王爷的驾临很是感激,他说:“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

不过这一回只是提到“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而已,真正“谒见”的过程则是在下一回。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