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2020-04-30 00:13:02)
标签:

文学

文化

高考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解读 

这一回的内容主要讲了三个内容:雅俗请帖、诗社游戏、丫头斗嘴。

雅俗请帖

这一回开始说贾政点了学差(即学政,是清朝朝廷派往各省掌管科举、学校的官员),宝玉等送至“洒泪亭”,——有趣的是,曹公在这里不动声色地耍了一个冷幽默,贾政出远门,没有了约束,宝玉高兴还来不及呢,居然“洒泪”相送。

可以想见在这个管教严厉的家庭里,获得自由的宝玉自然是每天在园子里任意纵性的逛荡,“学业”也更加荒废。这一天正觉得玩得有些无聊,三妹探春的丫鬟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漂亮的请帖,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封热情洋溢的诗社邀请函。

正要前去,刚转过沁芳亭,后门上值班的婆子手里也拿着一帖子过来,说芸哥请安——原来是贾芸送来了两盆少见的白海棠花。可见一心巴结宝玉的贾芸也是煞费苦心。

探春的请帖是一篇骈散相杂、写得很漂亮的短简,文笔流畅,措辞华美。全文不过二百余字,先叙自己贪赏夜景而得病的经过,接写宝玉殷勤探问,然后逐渐说到结社,引古述今,据理申说,有景有情,最后提出邀约,表示期待。   

对比来看,贾芸的帖子则令人发笑,语言半文不白,曹公颇有揶揄贾芸不通文墨的味道,而且帖子内容充满了谄媚与阿谀,似有处处讨宝玉欢心的“伶俐乖觉”之感。两个帖子放在一起,真是雅俗共赏,足见曹公的精妙构思!

 

诗社游戏

这是《红楼梦》中贾府处于兴盛之时最有名的一次结社。也是这一回的重头戏,不可轻易放过。

宝玉直奔秋爽斋,看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已经早来了。李纨也来了,大家兴高采烈地商量起诗社的事儿。既然是起诗社,就都是“诗翁”了,黛玉提议,李纨附议,七嘴八舌地,每人就先起了个别号——李纨叫“稻香老农”、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宝玉叫“怡红公子”、宝钗叫“蘅芜君”、迎春叫“菱洲”、惜春叫“藕榭”...

李纨知道自己不大会作诗,干脆争取主动,自告奋勇担任“社长”、还同时任命了迎春、惜春这两个同样也懒得作诗的人当“副社长”。不过也让探春这个发起人未免有点儿“失落感”。探春提出要先做一次东才好。

说办就办,诗社游戏开始。李纨负责出题,就以她才看到的白海棠为题,由迎春随机抽出了一首七言律诗,限“十三元”的韵(古人写诗专有韵书, “元”字韵排在“上平声”韵部的第十三,所以叫“十三元”),要求除第一句必须压“门”字韵外,其余的韵分别是:“盆、魂、痕、昏”。可见格律诗的讲究。      

“社长”还规定了时间限制,必须得在一炷香燃尽之前完成。

 

这第一次作诗游戏比拼,薛宝钗、林黛玉自然小试牛刀展示了诗才。宝玉对黛玉的诗大加赞赏,众人也都同意。但最后排序的时候,还是“社长”拍板定案——李纨虽然不大会作诗,但鉴赏的眼光还是有的,她给出的评语就很内行:论风流别致,确实是黛玉这首,但要说含蓄浑厚,还是宝钗的更好——看来,公平公正与否,还得看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以李纨的性格,当然更喜欢含蓄浑厚。

宝玉提出,诗社应该起名字才好,探春就说,可巧我们以海棠诗开头,就叫海棠社吧。

 

宝玉晚上回去,袭人说起打发人给湘云送东西的事儿,宝玉这才恍然想起诗社不能少了湘云。第二天一早,宝玉请贾母催逼着人赶紧去接湘云。

史湘云后来居上,又是一个视角。接过诗题,忍不住一口气作了两首。每一句都让人惊讶不已,也一下子把这小小的赛诗盛会,掀起了第一次高潮。也为她“诗疯子”的外号打下了基础。大家都说,湘云这水平,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起个海棠社了。湘云就顺势一说,明天我就做个东道,先起一社吧。

 

因为诗社的建立,从这一回开始,互相之间对诗、连句就成了重要的社交活动了。

《红楼梦》中的诗词类文字所起到的作用却完全不一样。它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能让每个人的性格得以充分的展示亮相,形成了色彩鲜明的个性对比,是塑造和体现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看这一组“咏白海棠”诗——

我们从宝钗的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读到了宝钗端庄、稳重的贵族淑女形象,感受到宝钗那种城府很深,以及十分矜持的为人态度。她外表随和,但内心深处门是关着的,永远都是冷漠的。而细品“愁多焉得玉无痕”,是不是暗中对宝玉、黛玉这两个“玉”捎带嘲讽了一笔呢?“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似乎写出了她欲报皇恩,候选才人而故作淡雅、含蓄浑厚之态。所以李纨说“这诗有身份”。

 

黛玉诗中:“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两句,让人看到黛玉“晶莹剔透”的内心。但如果仔细咀嚼,“碾冰为土”中的“冰”字又似乎含有对宝钗的讥刺(宝钗是“冷美人”,吃冷香丸),甚至有点儿锋芒毕露。而加上“玉为盆”,宝钗这块“冰”到了“宝玉”的“盆”里,也变成“土”了,也似乎暗示了宝钗最终的命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出了黛玉鄙弃污浊的世俗,不轻易屈服的精神品格。“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则流露出她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

 

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可以看作对薛、林的评价和态度。

宝钗曾被宝玉比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

“病如西子”的黛玉以“玉为魂”,这“玉”指的是谁自不难猜到。(第五回中,众仙子埋怨警幻说:“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清净女儿之境?”谁是“绛珠妹子的生魂”已经明点了。)“晓风结愁”,“宿雨添泪”,岂不是宝玉一生终不忘黛玉的心事的写照

 

湘云的两首诗则是跌宕起伏、风流潇洒,而“也宜墙角也宜盆”的诗句,与她随性豁达的个性也非常一致。隐义是说她无论是在史家绮罗丛中受到娇养,还是投靠贾府寄人篱下,都能处处顺合环境,随地而宜

 

除此之外,诗句中也有或隐或现的人物命运的暗示,比如,探春的“芳心一点娇无力”,“无力”一词,在探春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上一次是在制灯谜时的“游丝一断浑无力”),后面故事的发展,还会读到在探春身上,看到更多的“有心无力”的困惑...

 

丫头斗嘴

“主子小姐”们在一起尽情玩高雅的时候,丫鬟们也有一场小小的唇枪舌剑的明争暗斗。通过叙述几天前的一件往事,秋纹说起那天跟着宝玉到王夫人那里送桂花,王夫人一高兴,格外开恩,赏了她几百钱,还给了两件衣服。一心想当好奴才的秋纹因为得到这样的“恩典”心里十分满足。

没想到,在一旁的晴雯却说:“呸!没见识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别人,挑剩下的才给你”。秋纹却说,“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时不时总有反抗意识的晴雯说:“要是把好的给了别人,剩下的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秋纹听这话里有话,就问到底把好的给谁了?就是给了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也不管。

没想到众人却接话说:“骂得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这里刚好骂到袭人了。“花点子”则暗指袭人(袭人恰姓花),《红楼梦》里有很多跟西洋有关的东西,比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见到的报时挂钟,乾隆年间,欧洲的东西已经到了中国,贵族人家开始使用舶来品,包括宠物哈巴狗。

于是袭人听到,笑着说:“你们这起烂了嘴的!得了空就拿我取笑打牙儿。一个个不知怎么死呢”。袭人一向是不搭腔的,听到大家把她比作西洋的花点子哈巴狗,她才开始说话。秋纹一听这话才明白,赶紧赔不是...

这里交代了丫头们的斗嘴,也读出了晴雯和袭人的不同。晴雯讽刺袭人,“虽然碰不见衣裳,或者太太看见我勤谨,一个月也把太太的公费里分出二两银子来给我,也定不得”,说明晴雯心里不平衡,觉得大家一样努力,凭什么袭人多的二两。其实晴雯做事很认真,只是不懂得在人前表现,还说话太直,总是得罪人,这一点和林黛玉很像,所以总是吃亏,少有胜算。

这一回结束前,还写了小插曲,补写了一下宝钗。

湘云要起社做东,本来有“话赶话儿”的成分。善解人意的宝钗知道她的难处,湘云在家里做不得主,“囊中羞涩”,而做东请客是得花钱的。可是湘云话说出去了。于是,宝钗又不失时机,恰好给予了湘云实实在在的帮助——主动提出,现在是螃蟹正肥的时节,让哥哥薛蟠替湘云准备几篓肥大的螃蟹、几坛老酒,再弄几桌酒菜,先不提诗社的事儿,只说请老太太和大家赏桂花。等席散了,我们再作诗。还解释说,我只是诚心帮你,你可别多想。紧接着,二人又乘兴,连夜为下一次以菊花为题的赛诗聚会作了详尽的准备,一口气拟定了“忆菊”、“访菊”、“种菊”、“对菊”等十二个题目,简直就凑成了一个“菊谱”...

这些自然很让湘云从心里感激不尽。足见宝钗很会收买人心,加上财大气粗,有经济实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