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2020-04-02 23:04:38)
标签:
文化文学高考 |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解读
这一回紧承上文写史湘云说话“爱”“厄”不分,黛玉抓住爱咬舌的毛病,“俏语”谑笑她,却遭到湘云的反唇相讥,二人打打闹闹,宝玉赶紧阻拦,宝钗笑着劝说“看在宝兄弟分上,都丢开手吧”。这一段天真烂漫、富有孩童情趣的小冲突写得生动传神,让人如闻如见。
此时的宝玉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因为姊妹间没玩够,天一亮,宝玉就“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甚至为了节约时间,用湘云的洗脸水直接洗脸,拜托湘云帮他梳头。这些真实的细节很容易让人想起儿时的纯真美好,不过曹公是在提醒读者:宝玉眷恋两小无猜的童年,拒绝长大的天真;讨厌成人世界的世故虚伪,受到各种规矩的束缚。
回到这一回的标题上来,本回的重点似乎是写袭人和平儿两个人,实则写宝钗和凤姐。
脂砚斋批注云:
“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
袭人的规劝
“贤袭人”对宝玉的“箴”,也就是规劝,用的是“娇嗔”来形容。这一方面反映袭人作为希望坐稳“屋里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想凭自己与宝玉的“关系”来把控宝玉。脂砚斋批注说:“此回袭人三大功,直与宝玉一生三大病映射。”
因袭人的斗气,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此是袭卿第一功劳也;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此是袭卿第二功劳也;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笔墨,此袭卿第三大功劳也。然而袭人不知道“宝玉一生三大病”。脂砚斋也具体批注: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此是第三大病。
袭人以为宝玉受到规劝用心读书,却不知道宝玉读的什么书,更不理解书中的意思。本回节选自《庄子•胠箧篇》的那段文言,翻译过来就是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巧匠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
简言之,就是人费尽心机做这些机巧的东西,到最后还是会失掉你的珍宝。庄子的思想是和儒家的读圣贤书、积极仕进截然不同,他强调“绝圣弃智”,无欲无为,逍遥自由。
可惜当下的宝玉不懂得庄子真正的人生真谛,只是借着酒兴续写的是毁掉袭人和麝月,再毁掉宝钗的美丽和黛玉的灵巧,闺阁之中就不再有是非、抱怨。他还发狠说,参和商是天上的星星,永远不见面就不会有摩擦。钗、玉、花、麝者,都是令我寝食难安的陷阱、罗网。所以黛玉看到之后,才又续写:“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这首诗是黛玉对宝玉“无见识”的尖锐而善意的批评。脂砚斋说写袭人实则写宝钗,可见黛玉比宝钗聪明,见识和悟性更高。
平儿的隐瞒
这一回写因巧姐出水痘,凤姐要斋戒,供奉痘疹娘娘,贾琏被迫隔房。与宝玉的“情”不同,贾琏的是“欲”。文中写到“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日,便十分难熬”,极简短的句子,将情欲煎熬的丑态写尽。厨子多官,因懦弱无能被大家唤作“多浑虫”,意思就是“糊涂虫”,他媳妇多姑娘美貌异常,生性轻浮,与贾琏一拍即合。脂砚斋批注:“一部书中,只有此一段丑极太露之文,写于贾琏身上,恰极当极!”足见《红楼梦》里揭示的人性之深刻,封建没落大家族之腐朽。
平儿是凤姐的陪嫁丫头,也是她的心腹。贾琏婚前的屋里人,以及以后收房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贾琏一个通房和妾室都没有,这在古代的大家庭里是不可想象的,说明王熙凤是妒妇。为了证明自己是贤妻,王熙凤逼着平儿做了通房丫头。
平儿收拾贾琏在外的铺盖无意间发现一绺青丝,忙拽在袖内,之所以替贾琏隐瞒,一则是因为平儿非常聪明,她清楚自己的小命掌握在他俩手里,绝对不能得罪王熙凤,也不能得罪贾琏。二则贾琏背着王熙凤偷食,是贾琏的一大把柄,平儿隐瞒下来对自己更有利。三则平儿隐瞒,贾琏说不定会感激她,还有利于她与贾琏的感情发展,相反告发贾琏,夫妻必有一场大闹,还可能牵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