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2020-03-31 16:50:15)
标签:
文化文学 |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解读
宝玉去梨香院,本来从上房后角门出去可以直接到达,但因怕途中遇见父亲贾政(暗示父子关系的紧张状态,为后文埋下伏笔),或遇杂事缠绕,所以宁可绕远。不想途中还是遇到贾政门下的两个“清客相公”——
为何交代这一段?脂砚斋批:“未入梨香院,先故作若许波澜曲折,瞧他无意中又写出宝玉写字来,固是愚弄公子闲文,然亦是暗逗宝玉历来文课事。不然,后文岂不太突?”足见《红楼梦》结构之严谨。
第八回的叙述重点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人命中注定的情感纠葛。也可以说“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碰到了一起。
从书中来看,癞头和尚除了给宝钗送冷香丸,还送上了可与宝玉相配的金锁,玉上面的铭言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金锁上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于是有了“金玉良缘”之说。
金、玉主要是作为一种象征。金代表了现实中的物质力量——财富、权力,既主宰命运的沉浮,又是生命的禁锢,金铸造为锁,暗含此深意。因此,宝钗佩戴金锁,这与她入世的取向、内心渴望成功的性格是相符合的。
至于癞头和尚,方外神秘高人,他在书中主要起“云龙作雨”的作用,红尘一切皆幻象,如书中本回所题:“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他本无所谓支持谁反对谁。只不过,他了知天命,现实中注定要发生的是金玉姻缘,他也就把金锁带给了宝钗。
在贾宝玉眼中,薛宝钗什么样儿?“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作者有意用“半旧”凸显她的低调而不张扬。)贾宝玉看她没有任何的心灵感应,一个亲切可亲的表姐姐,接着来了四句对薛宝钗的评价,“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而宝玉看黛玉,却止步于神情,为什么呢?因为宝玉看黛玉,看的是神仙妹妹,是仙女下凡,是一见如故;宝玉看宝钗,看的是亲切可亲的凡人姐姐。
林黛玉见宝玉时,那是贾宝玉在书中的第一次亮相,叙事之详尽,从穿戴发饰到神情举止,甚至心理活动,“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薛宝钗见宝玉时,就侧重写贾宝玉的配饰——宝玉。这构思真是新巧,黛玉对人好奇,“不知是何惫懒人物?”便仔细看人,宝钗对玉好奇,便仔细看玉。个中深意,仔细咂摸。
书中当宝玉观看金锁时,与宝钗挨肩坐着,只闻一阵阵的香气,便浑闹着要尝宝钗的冷香丸。这是第一次写到宝玉为宝钗的气息吸引。对青春年少的宝玉来说,美丽女性身上的芳香使之心神摇动。也就无怪乎林姑娘摇摇摆摆进来后,醋意升起,说了一番酸溜溜的俏皮话。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这样的酸言醋语,恋爱过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语言的试探、防备、取笑,各种小心思。这些都构成青春爱情酸酸甜甜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场景中,我们看到钗黛不同的性格特点。当薛姨妈端出糟好的鹅掌,命人灌了上等酒来。宝玉表示:不必烫暖了,只爱喝冷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我们发现,在三人的交往对话中,宝姐姐是典型的理性派,注重以知识说理,利弊得失考虑多,尽量冷静以对,一派教育规劝弟弟的姐姐风范。而黛玉则是感性随心为主,以随性、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试想,如果没有这种顽皮的斗嘴,黛玉如何成为黛玉,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罕言寡语,安分守时”了。因此,脂砚斋批黛玉: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
当李嬷嬷拦阻宝玉喝酒,并用“老爷在家,提防问功课”相威胁,使宝玉大为扫兴。宝钗对此未置一词,对理性、节制、权威、服从宝钗显然是认同的。
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本来即将冷却的气氛在黛玉一番鼓动下立即活跃起来,“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在这样一个小事中,黛玉的真性情,已表露出来。她爱着宝玉的一切,理解宝玉在沉闷的管教束缚下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间,希望他玩就玩得尽兴,不必要过分患得患失。
这样的黛玉,怎么不让宝玉发自内心的亲近,爱慕。宝钗用她的稳重、理性赢得的是敬重,黛玉却活泼地直接走进了宝玉的心。
当宝玉、黛玉双双准备回去时,黛玉问宝玉:“你走不走?”,贾宝玉醉的眼都成了一条缝了,还知道“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黛玉就起身说,“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还不知道那边怎么找咱们呢。”足见宝玉和黛玉是心心相印、心在一处的,要走,咱们一起走。
小丫头笨手笨脚,幸亏黛玉细致地给宝玉笼好发冠、戴好斗笠,几个动作便把少女初恋中的温柔细腻刻画得无比传神。
接下来的一段故事,茜雪未经许可擅自把宝玉预备请黛玉喝的枫露茶给李嬷嬷喝了,宝玉即刻勃然大怒,甚至要撵走茜雪:他是你哪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从这里我们可知,李嬷嬷对宝玉平日里的管束,已使得他难以容忍。他处在青春叛逆的阶段,一定程度上要争取自由自主的权力了。
在这一回的末尾,还交代了贾蓉带着秦钟来拜了贾母,贾母很喜欢秦钟,还送了礼物,同意叫他陪着贾宝玉一块去读书。秦钟的父亲秦业恭恭敬敬的凑了24两银子,作为给贾府家塾掌管的贾代儒的礼物。秦业亲自带了秦钟到贾代儒家里拜见,等到宝玉上学的日子,两个人一起上学。
作者在最后加了两句调侃的话,“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怎么读书还读错了?因为贾宝玉读书非但无助于他追求功名,反而闹出了一场闲气。这就自然引出第九回要讲的“顽童闹学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