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9-12-21 20:26:18)
标签:

高考

教学

文学

教育

分类: 笔尖上的精彩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转变

多少年来,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教育的主宰,于是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而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启动,越来越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不仅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会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越发的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这是新课程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究竟将发生哪些转变呢?

一、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向重视过程的教学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式灵活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和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提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既能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所以,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的发展和整休素质的提高

二、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以教定学”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特征,是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发展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那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聪明选择,只有拥有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坦途。由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终身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给予者,又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但是,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予以淘汰,而是与以前相比,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做法,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方面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多项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最佳过程的道理,可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项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问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互助’,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四、“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传统教学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纲扣本”,教学的内容是教材的内容,就教材而教教材,唯教材是“命”,不敢超越教材,不敢创新教材。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爱学的局面。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新理念、新思维、新特点。注重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了学习方式的引导;注重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作为教学目标。为创造性教学拓宽了空间。教师应该学会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集体备课、交叉备课等形式开动脑子,集思广益,用教材去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

五、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对话,也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只有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在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关系。在未来的课堂上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地位的变化。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不只这一些,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把教师以往一些不适合新课改的角色慢慢的转变过来。只有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并以我们的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探索更加适应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共同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

(随州二中李晓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