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问题及难点与应对策略(1)
标签:
援外 |
分类: 吴燕妮乔治敦病理科 |
正式进入科室工作已月余,对于科室中的工作情况已基本熟悉,总结一下目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难点及应对策略。
问题及难点1:取材室无通风设备,取材工具简陋。
取材围裙是老队员留下的,自己也准备了一件,防水套袖只剩下两副,坚持使用,这边的手套码数比国内的大,小号我带的都很宽松,所以取材时并不是很得心应手。取材刀柄和国内一样,但是可能是用的时间太久了,卡槽非常的松,刀片时常脱落,尤其是取较硬的组织时,刀柄抽出来了,刀片还留在组织上。尺子在我刚取材不久就断了,我又自己准备了一把,希望能用到最后吧。剪刀很钝,用起来费劲。水龙头的底座已松脱,开关不易掌握,水流很大,经常溅得满身都是。
这边的标本轮到取材时,基本已离体1周-1个月,甚至更久,标本固定时间过长,导致标本被容器定型,失去原有形态,尤其是一些较软的组织,而且味道异常浓重,还有些标本变得非常坚硬,如子宫肌瘤,甚至像骨头一样,切取十分困难。包埋纸是老队员提醒我,带过来一小袋,但估计不够用,我问过技术员用什么包裹小标本,他们给了我1圆硬币大小的很厚的滤纸,我只能笑笑。
应对:取材条件虽然简陋,但基本工具还都有,努力克服工具不顺所带来的不良心理情绪,刀不快就慢点切,味道重,就多戴一层口罩,总之,物质上的匮乏还是相对容易克服的,但不要心浮气躁,应付了事,心平气和才能出成绩。
问题及难点2:取材过程中,对于大体标本的描述还不能畅所欲言。
大体标本的描述是病理取材的基本功,虽说在国内时我们已经对这方面掌握的如火纯青,但来到圭亚那的这两个月却发现,要想达到国内的语言描述程度还是有难度的。最重要的一方面还是英语的掌握上不到位,虽然已经准备了取材术语、词汇,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但每天面对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标本,我们的英语词汇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尤其有一些很特殊形态的标本,总想把它们细致入微的描述出来,但就好像肚子里有好些话说不出来一样,只能用所知的基本词汇,简单描述,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真是有种不舒畅的感觉。
其次一方面,技术员只熟悉一些基本词汇,一旦描述复杂,遇到他们不熟悉的专业词汇,也或许是由于口音的问题,他们的记录速度与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有时还要不停的和他们沟通我到底说了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使得取材速度大幅度下降。
应对:语言关无论对于取材还是诊断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却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久而久之的磨练,和科室同事学习地道的语言,上网搜索相关知识,自己多方准备、学习,相信对语言的掌握会越来越好。
再加上这边的工作习惯是每天只取40个蜡块左右,到了个数,技术员就会喊停,不论剩下多少标本,也不会再取材,为了不积压太多标本,每个标本的取材量受限,导致取材规范性不强,重取率增加。
技术员切片技术一般,会出现标本切不全,切片太厚,染色太红或太淡。
偶尔会出现切片序号混乱情况。
应对:取材时尽量多和记录员沟通,了解申请单情况,听不懂就写出来、拼出来。认真核对标本名称、姓名,诊断时亦如此。取材视标本情况,需要多取的不能犹豫。该重取就重取,该重切就重切,一切以诊断为中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