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大禹治水以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然而古籍对于九州的划分多有分歧。然,不管哪一种分法,兖州都牢牢地抓住了九州的版图。
古人傍水而居,有了水才有植被的勃勃生机,才有生灵的繁衍生息。
兖州的兖字从水中来,因临水而得名。兖水又名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中。段玉裁的巜说文解字注》注解“沇”字道:“小篆做沇,隶书变作兖;即古代写作“沇”,今日写作:兖。
兖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如今仍亭亭玉立在现代化街头的兴隆塔,就是一个建筑活标本。
“峥嵘塔与白云齐,塔影灵光古殿低”兴建于隋朝的宝塔因兴隆寺而得名。当年它好似一支金钗,插在繁华的兴隆寺鬓角。如今沧海桑田,古殿已经无处追寻,只有五十四米高,十三层的八角阁楼式砖塔,孤独的伫立着。
在中国塔的建筑史上,兴隆塔是独具特色的:它通体分为上,下两截,叠加呈"母子相托”状。下部七层粗大厚实,如母亲之怀抱。上部六层细小,挺秀玲珑,直入云端。好似稚子登着母亲肩膀摘星托云。这种母子相托的构造,令人想起近在咫尺的邹城圣贤孟子与其母亲的典故。
孟子是儒家继往开来的人物,作为“亚圣”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给儒家学说注入了“民贵君轻"等贴近民生的宝贵思想。而孟子之母更是中国史上的慈母兼教育家。她能为孩子成长三迁居室,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在兖州史料舘,有一幅民国才女林徽因塔中测绘的现场照片。记录她在霞光里,凝神笔录测得的数据。
文人来兖州,不该错过的两处景点是:金口坝和少陵台。
到了金口坝,就踩着了李白的脚印;去了少陵台,就感受到杜甫的温度。
据说:李白,杜甫曾经在金口坝徜徉,他们鲁门泛舟,石门宴别,赋诗酬唱,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李白曾为金口坝赋诗云:水作青龙盘石坝,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沧海桑田,金口坝己经读不出岁月的真容,正如它的始建年月已无从考证一般。
少陵台位于兖州市中心。繁华闹市里的少陵台,是杜甫的纪念地。唐开元二十年春,杜甫贡举下第,其父杜闲正于兖州司马任上,杜甫由洛阳来兖州省亲。一日,天气晴朗,杜甫登上了兖州南城门楼,极目远眺:早春的大平原浮云缥缈,一片苍茫。远处青山依稀可见,曲阜灵光宝殿遗迹尚存。杜甫感慨万千,文思涌动,信口吟道: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朓多踌躇。
那时候的兖州司马,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意气风发登楼吟咏的落第举子,竟然照亮大唐诗歌的半边天空,影响了中国诗歌史。杜甫的吟咏之处是在兖州城楼。
明初,朱元璋的十子朱檀被封为鲁王,就蕃兖州。兖州城南扩时,为纪念杜甫,在杜甫登楼处,保留城墙一段,改建成台,遂称少陵台,为兖州八景之一,谓之:南楼夕月。
世事沧桑,兖州城南楼,历尽兵荒,战乱,已沉入历史海底,但遗址尚存。
今日的少陵公园内,有一座后建的少陵台。石碑斑驳,读碑:一段段历史了然于心,一桩桩春游观景之往事再现。这个春日与千年前的那个春日,隔了多少个时空驿站?然,春风拂面,一如当年般温润可人。
面对兖州,杜甫看到的是:孤嶂秦碑。而我们则在读他的故事。
千百年来,无数人从这首诗中知道了兖州。
(史料取自作家张金凤之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