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酉地平线:卯为太阳升起之地平线处,酉为太阳落下之地平线处,卯酉为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白天转为黑夜的交界面,为日月分离之所,其意义在于象征着万事万物的交汇和分离,阴阳交则存,离则亡。
一、 卯酉是地球六大经线圈之一
六大经线圈分别是:子午经线圈 0度
——180度
丑未经线圈
30度——210度
寅申经线圈
60度——240度
卯酉经线圈
90度——270度
辰戌经线圈120度——300度
巳亥经线圈150度——330度
卯酉经线圈与子午经线圈成垂直交汇。
二、 卯酉地平线又叫晨昏线 晨昏线特点: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只有春分、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夏至、东至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度(每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三、 中国古人用“刻”对卯酉地平线的记载
中国古人是以“刻”作为时间计算单位,一天为100刻,每一刻为60分(共6000分,即每日气数百刻6000分)。分到十二地支12时(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每一地支1个时为8刻20分(此“分”与现在的时间上的时、分、秒不是一个概念)。
注:每日12时,每时为8刻20分,每刻分为60分。其8刻分前后,则前4刻为初4刻,后4刻为正4刻;分20分为前后,则前10分为初初刻,后10分为正初刻。
如:子时,子初初刻、子初1刻、子初2刻、子初3刻、子初4刻;子正初刻、子正1刻、子正2刻、子正3刻、子正4刻,共8刻20分。
丑时:丑初初刻、丑初1刻、丑初2刻、丑初3刻、丑初4刻;丑正初刻、丑正1刻、丑正2刻、丑正3刻、丑正4刻,计8刻20分。
其它10个地支类同。
一日12时100刻6000分如下:子时8刻20分(500分)、丑时16刻40分(1000分)、寅时25刻(1500分);卯时33刻20分(2000分)、辰时41刻40分(2500分)、巳时50刻(3000分);午时58刻20分(3500分)、未时66刻40分(4000分)、申时75刻(4500分);酉时83刻20分(5000分)、戌时91刻40分(5500分)、亥时100刻(6000分)。
四、一年之中太阳出入于卯酉地平线 (参见《类经图翼》):
春分:二月中,日躔壁三度,(太阳)出卯初4刻;后七日昼51刻,夜49刻;后十五日日入酉正1刻;昼52刻,夜48刻。
那么,春分的昼夜各50刻出现在惊蛰后的13、14日。惊蛰:二月节,日躔室六度,后六日昼49刻,夜51刻;后十二日日入酉初4刻;十三日出卯正初刻,十四日入酉正初刻,昼50刻,夜50刻。
秋分:八月中,日躔翼十七度,出卯初4刻,后二日日入酉正初刻;三日日出卯正初刻,昼50刻,夜50刻。后五日入酉初4刻,后十日昼49刻,夜51刻。
上述卯酉春分、秋分是一年中昼夜相等的时间点,各50刻。
那么,太阳升起与降落地平线的时间,一年之中大多数在卯酉的晨昏线。特别的出入时间点在冬至和夏至日,即子午经线圈时。
冬至:十一月中,日躔箕四度,(太阳)出辰初初刻,入申正4刻,昼长41刻,夜59刻。
夏至:五月中,日躔参九度,出寅正4刻,入戌初初刻,昼59刻,夜41刻。
通过上述,可知在一年中,太阳出于卯(26刻到33刻20分之间),入于酉(76刻到83刻20分之间);特别的冬至出辰(初初刻)入申(正4刻),夏至出寅(正4刻)入戌(初初刻)。
五、卯酉之阴阳分
昼为阳,夜为阴。阴阳平衡在卯酉地平线。
卯:先天八卦离卦,后天八卦震卦;酉:先天八卦坎卦,后天八卦兑卦。
64卦卯位酉位分别是:
卯位:蒙卦(序号)4、豫卦(序号)16、大过卦28、解卦40、艮卦52、未济卦64;酉位:履卦(序号)10、贲卦22、大壮卦34、升卦46、兑卦58。(参见易经数理秘籍)
用现在的挂钟、座钟、手表所示:卯(春分)、酉(秋分)平分时,太阳升起的时间是上午的6点,太阳落下的时间是下午6点。
中国人对于子、午流注、卯、酉一线自古重视并应用。二十四节气为两至(冬至、夏至)、两分(春分、秋分)。指出了这4个重要节点关键性和物候特征。
下边看一下我国古人对春分、秋分的情怀:
一年之计在于春(卯),一日之计在于晨(卯)。
《天净沙。秋(酉)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酉),断肠人在天涯。
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秋分时节话卯酉地平线
卯酉地平线:卯为太阳升起之地平线处,酉为太阳落下之地平线处,卯酉为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白天转为黑夜的交界面,为日月分离之所,其意义在于象征着万事万物的交汇和分离,阴阳交则存,离则亡。
一、 卯酉是地球六大经线圈之一
六大经线圈分别是:子午经线圈 0度 ——180度
丑未经线圈 30度——210度
寅申经线圈 60度——240度
卯酉经线圈 90度——270度
辰戌经线圈120度——300度
巳亥经线圈150度——330度
卯酉经线圈与子午经线圈成垂直交汇。
二、 卯酉地平线又叫晨昏线 晨昏线特点: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只有春分、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夏至、东至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度(每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三、 中国古人用“刻”对卯酉地平线的记载
中国古人是以“刻”作为时间计算单位,一天为100刻,每一刻为60分(共6000分,即每日气数百刻6000分)。分到十二地支12时(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每一地支1个时为8刻20分(此“分”与现在的时间上的时、分、秒不是一个概念)。
注:每日12时,每时为8刻20分,每刻分为60分。其8刻分前后,则前4刻为初4刻,后4刻为正4刻;分20分为前后,则前10分为初初刻,后10分为正初刻。
如:子时,子初初刻、子初1刻、子初2刻、子初3刻、子初4刻;子正初刻、子正1刻、子正2刻、子正3刻、子正4刻,共8刻20分。
丑时:丑初初刻、丑初1刻、丑初2刻、丑初3刻、丑初4刻;丑正初刻、丑正1刻、丑正2刻、丑正3刻、丑正4刻,计8刻20分。
其它10个地支类同。
一日12时100刻6000分如下:子时8刻20分(500分)、丑时16刻40分(1000分)、寅时25刻(1500分);卯时33刻20分(2000分)、辰时41刻40分(2500分)、巳时50刻(3000分);午时58刻20分(3500分)、未时66刻40分(4000分)、申时75刻(4500分);酉时83刻20分(5000分)、戌时91刻40分(5500分)、亥时100刻(6000分)。
四、一年之中太阳出入于卯酉地平线 (参见《类经图翼》):
春分:二月中,日躔壁三度,(太阳)出卯初4刻;后七日昼51刻,夜49刻;后十五日日入酉正1刻;昼52刻,夜48刻。
那么,春分的昼夜各50刻出现在惊蛰后的13、14日。惊蛰:二月节,日躔室六度,后六日昼49刻,夜51刻;后十二日日入酉初4刻;十三日出卯正初刻,十四日入酉正初刻,昼50刻,夜50刻。
秋分:八月中,日躔翼十七度,出卯初4刻,后二日日入酉正初刻;三日日出卯正初刻,昼50刻,夜50刻。后五日入酉初4刻,后十日昼49刻,夜51刻。
上述卯酉春分、秋分是一年中昼夜相等的时间点,各50刻。
那么,太阳升起与降落地平线的时间,一年之中大多数在卯酉的晨昏线。特别的出入时间点在冬至和夏至日,即子午经线圈时。
冬至:十一月中,日躔箕四度,(太阳)出辰初初刻,入申正4刻,昼长41刻,夜59刻。
夏至:五月中,日躔参九度,出寅正4刻,入戌初初刻,昼59刻,夜41刻。
通过上述,可知在一年中,太阳出于卯(26刻到33刻20分之间),入于酉(76刻到83刻20分之间);特别的冬至出辰(初初刻)入申(正4刻),夏至出寅(正4刻)入戌(初初刻)。
五、卯酉之阴阳分
昼为阳,夜为阴。阴阳平衡在卯酉地平线。
卯:先天八卦离卦,后天八卦震卦;酉:先天八卦坎卦,后天八卦兑卦。
64卦卯位酉位分别是:
卯位:蒙卦(序号)4、豫卦(序号)16、大过卦28、解卦40、艮卦52、未济卦64;酉位:履卦(序号)10、贲卦22、大壮卦34、升卦46、兑卦58。(参见易经数理秘籍)
用现在的挂钟、座钟、手表所示:卯(春分)、酉(秋分)平分时,太阳升起的时间是上午的6点,太阳落下的时间是下午6点。
中国人对于子、午流注、卯、酉一线自古重视并应用。二十四节气为两至(冬至、夏至)、两分(春分、秋分)。指出了这4个重要节点关键性和物候特征。
下边看一下我国古人对春分、秋分的情怀:
一年之计在于春(卯),一日之计在于晨(卯)。
《天净沙。秋(酉)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酉),断肠人在天涯。
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