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内蒙古 |
玛拉盖庙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是太仆寺旗第一批旗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介绍玛拉盖庙之前,先简单说一下玛拉盖庙的所在地贡宝拉格苏木,贡宝拉格苏木的前身是太仆寺左旗,1956年12月与宝昌县合并为太仆寺旗,原太仆寺左旗所辖范围改为贡宝拉格苏木,乡级建制。“贡宝拉格”是蒙古语音译,“贡”是深的意思,宝拉格是水泉,贡宝拉格的含义为深泉。
玛拉盖庙正门,正门上方匾额为蒙、汉两文“咸安寺”三字,“咸安寺”是清朝皇帝的赐名,蒙古名“布仁阿木古图苏默”,“玛拉盖庙”是俗称。“玛拉盖”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为“帽子”。
玛拉盖庙简介(大致与简介牌上的内容相同,但根据相关资料有所增改。) 玛拉盖庙位于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系原太仆寺旗左旗藏传佛都中心,始建于清朝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竣工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朝皇帝赐名“咸安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铸钟,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在《察哈尔通志》中记载,玛拉盖庙有428名喇嘛,60顷香火地,香火地由迁入察布淖尔一带的农民耕种,该寺有许多牛、马、羊,专门雇几户牧民牧养。鼎盛时期,喇嘛人数超过500名。宝昌县建域后,寺庙在宝昌镇有40多间房屋,对外租赁收取房租。玛拉盖庙初建时,主要建筑有朝克钦殿(两层楼)、护法殿、金刚殿、鼓楼、庙仓大院。后来,又陆续建成曼巴殿、密宗殿、时轮金刚殿等四个大殿以及小庙仓。此后,太仆寺左翼牧群五个旗的喇嘛自筹资金兴建了喇嘛住所,以及镶黄院、正白院、镶白院、正蓝院、骟马院等五处大院。喇嘛都有自己多年积蓄的资产。据民国时期宝昌县有关资料记载:咸安寺为蒙古人的寺庙,又称玛拉盖庙,在县城南边,离宝昌城50多里。据史书记载,玛拉盖庙是一座砖瓦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大约10亩,门前有旗杆一对,约有6丈高;共有八个大院,有60根大红柱子,有130多间房屋;南北大院两侧有四座鼓楼;有两尊青铜狮子;正殿五间,两侧有厢庙,供奉二十余尊佛像,主殿前有两通刻有蒙古文的石碑。庙院内种植有两棵古树。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远近喇嘛聚集在该庙举行法事。此庙在20世纪中叶被毁,2006年修复大召殿及两侧配殿。
照片拍摄于2020年7月14日
文字来源于寺庙内简介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