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2019-09-09 10:18:37)
标签:

杂谈

分类: 北京

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前街甲3号。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天宁寺山门前有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注:北京市宣武区即今北京市西城区位于和平门-前门一线以南的部分,2010年并入北京市西城区)于2004年所立“唐天王寺故址”碑。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碑阴文字记述了天宁寺的历史,碑文如下:

唐天王寺记:

北京旧城广安门外天宁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八世纪中),名天王寺。辽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于寺内建舍利塔,八角十三层檐,其造型取《华严经》义。元末寺毁而塔独存。明初,燕王朱棣命有司重修,寺西北有别院,名宗师府,相传为明成祖重要谋士僧人姚广孝所居。宣德十年(1435年)更名天宁寺,正统十年(1445年)更名广善戒坛,嗣后又复今名。正德十年(1515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明末寺再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寺中心为辽天王寺舍利塔,塔前为山门、接引佛殿、东西配殿;塔后为三大士殿、戒坛、东西配殿,清末殿宇佛像大多残损。一九三七年,拆三大士殿移建山门,修复塔前殿宇,塔后全部荒废。舍利塔在明初依辽代原状更换基座砖雕,清乾隆时改辽代铁刹为砖砌宝顶。一九七六年地震,宝顶坍落,塔檐受损,一九九二年修复。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四年,修整塔前殿宇,恢复原状。天王寺位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城内延庆坊,舍利塔为北京城区现存最古之建筑。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于寺塔修复之际,立此贞石,标其故址,述其演变,用为彰显宣南文化,以飨公众。是为记。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 王世仁撰文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天宁寺山门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进入山门,是天宁寺的第一进院落。在院内角落处有一块残缺的石刻,上书“敕建天宁”四字,这是天宁寺的老匾额,但已残损。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鼓楼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钟楼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伽蓝殿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祖师殿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进入山门,迎面看见的是接引殿,接引殿是天宁寺中现存最大的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接引殿前东西两侧有两座石碑,这两座石碑记录的是乾隆年间对天宁寺的两次修缮。东侧碑文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天宁寺碑记》,碑文如下:

重修天宁寺碑记

京师广宁门外有招提,曰:天宁寺,中矗浮图,高十余丈。考图志,隋时建,寺曰弘业,有异僧藏舍利塔中。入唐,改名天王。明成祖分藩,特扩崇构。宣德中改名天宁。正统乙丑更名广善戒坛,设宗师十人,岁以四月下旬,集缁流听度,谓之圆戒。嗣后乃复今名。一修于正德乙亥,再修于嘉靖甲申,皆内官监为之。越今又二百余年矣,坚者瑕,新者敝,弗治且圮,爰命增葺之。凡门、庑、殿、宇、斋堂、丈室规制一新。南苑回跸之便,常一过焉。役竣,有司以刻文请。自象教流传,都会之地多建琳宫梵宇,为远近壮观。盖当时承平,物力殷阜,恒出其余以广福田利益。故《洛阳伽蓝记》以觇时盛衰,而其历世久远,则又因古迹所在,护持之俾勿替,此亦世谛因缘之不容已者也。兹寺自隋至今,垂千余年,其间兵燹所摧荡,名园、别墅、高台倾而曲池平者不知凡几。寺独以古刹巍然至今,一灯迢遥,法轮无恙。释典言四禅地为三灾所不能及,是非佛力广大,默相摄于钟鱼、梵呗间,虚空中常有吉云拥护,其何以熄龙汉之火,回金藏之水,障毗岚之风,劫尘莫之能坏,功德不可思议一至是耶?夫名胜遗留愈久,愈动人流连慨慕。鲁灵光殿之独存也,好古者犹赋以传之。而况近在都邑,集善因而修净业者乎?顾前代修葺,如正统以后大都出于阉寺者流,以城社蠢余为庄严,以苞苴长物为布施。虽号称极盛,厄莫甚于彼时者。今为涤除其迹,易腐摧朽,宏此伟观。香台宝界,皆从善缘中涌出。是则自有兹寺千百年来遭逢之最,又不仅留胜迹于无穷已也。

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春正月御制并书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接引殿前西侧的碑文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制重修天宁寺碑文》,碑文如下:

御制重修天宁寺碑文

天宁寺者,隋之弘业寺也。越唐迄明千百余年,屡经修葺。莲台香界资福人天,舍利宝塔岿然矗峙。盖世谛因缘佛力护持,非一日也。丙子春,以南苑跸途所经,因命鼎新,凡修建始末详著前文,无以复缀。自丙子至今又二十余年,垣墉丹艟,间有摧剥,辇毂近地观瞻系焉。夫与其废而修之,工艰而费巨,曷若随时补苴,及其未废而修之也。爰发内帑,敕所司复加葺缮。凡门、殿、楼、庑,陶范、斤凿、金碧、髹垩之缺者完之,敝者新之。以壬寅春三月始事,秋九月落成。材致工坚,严净如制。夫事之当修于未废者,不独天宁寺也。古帝王功巍文焕至于光天之下,海隅苍生罔不率碑,而其言曰,率作兴事屡省,乃成诗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夫成者所以宁也。我国家荷天下宠蒙,列圣之*演乘。丕绪厘饬庶事,岂为不敢宁而后可以求宁,惟民宁而后可言天宁。此四十七年以来,兢兢业业,无一事不谋之于未然,修之于未废,皆可作天宁寺观也。夫佛以平等心,普渡一切众生同登极乐净土,使一切众生随兮圆满,各各具足,亦应作如是观已,因绎其旨为说偈曰:(以下文字略)

乾隆四十有七年岁次壬寅秋九月中濣御笔

(以下为满文)

注:据学者考证,此二碑中所提到的天宁寺是隋代的弘业寺的观点有误,见下文。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再往里走,即是现存天宁寺的第二进院落——塔院,院落中间是一座辽代修建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宝塔,即天宁寺塔。天宁寺塔通高55.3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壸门雕有狮兽头,壸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余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迭,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在天宁寺塔的基座上还镶嵌着一块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缮天宁寺的石碑,石碑已残缺,但多数文字仍清晰可见。根据石碑文字及网络上的相关内容,碑文如下:”天宁寺天王宝塔、三大士配殿、接引殿及四面墙垣修缮工程,暨三大士正殿移建山门工程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开工,二十七年十一月四日完工。惟塔前护角佛、狮头及塔身佛像、蟠龙等残缺部分,为保持原有艺术起见,一仍旧状。”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在天宁寺塔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东侧石碑是康熙十一年(1672)由尚书龚鼎孳撰文的《天宁寺礼塔碑记》,多数字迹已不清,无法辨认,本人从网络上摘录了部分碑文,如下:“智亭同住持弘经,嗟灯火之凄凉,痛丹青之剥落,于顺治十七年春,广募信善,重加修理,幸完弘愿,顿复旧观。又于塔前周围,铸造焚香炉鼎八座,塔之上铁灯四十二盏,每当熏塔之期,缁素云集,梵呗潮涌,鱼声动地,佛号弥天。”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

西侧石碑为2011年所立的《重修天宁寺碑记》,现将部分碑文抄录如下:

重修天宁寺碑记

天宁寺始建于唐,初名天王寺,明宣德十年易今名,正统十年再易广善戒坛,嗣后乃复名天宁至今。《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诸书以魏孝文帝造光林寺,隋改名弘业寺者混谈天王天宁,遗谬数百年,二寺非一,今予正名。辽天祚帝天庆九年皇叔耶律淳奉旨起建密檐十三级八面舍利宝塔,塔刹露盘相轮鎏金火珠,美轮美奂。乾隆重修,塔刹无存,遂改砖砌宝顶,……天宁塔铃约二千九百二十余枚,号三千四百,有“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句,今仅余百。寺经千载屡有废兴,元末寺毁塔存,明永乐重建,清顺治十七年、乾隆二十一年、四十七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重修。……

照片拍摄于2019年8月31日,文字整理于2019年9月6日——9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