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北京 |
五街清真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五街社区,建于明朝,相传为明初回族偏将军常遇春北征途中驻昌平时,在仁和乡东道里(辽代昌平的乡村级区划名称)地方建造,万历年间重修。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保甲制,昌平县城(昌平区东环路、西环路、南环路、北环路以内部分,即明景泰年间修建的永安城)被编为十保,抗战胜利后缩编为八保,1948年冬,土地改革运动兴起,八个保均被改称为“街”,此清真寺地属五街,故得名“五街清真寺”。坐西朝东,有二进院落。
清真寺山门
五街清真寺于2003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水井
此图为清真寺原山门。
《古兰经》
1946-1947年昌平清真寺阿訇金子常使用过的拜毯。
以上两图为明万历四十四年重修时的窗棂,民国期间此窗棂被换下,解放后被发现。
清真寺正殿。
殿前水缸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建礼拜寺碑记
碑额“重建礼拜寺记”
碑文:重建礼拜寺碑记: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平伯前奉敕管理红盔将军掌后军都督府事全椒陈如松撰。夫太极本无极,以无而生有象,则万物本乎天。惟天穹窿于上生育万物,乃理一而已然。吾教主马汉默德,生于西域,而教法传于东周,大地传明,归西入涅,以无象而有形,纯一无二。始周至今,尊信传意,晨昏礼拜,祝皇王圣寿无疆,保民庶永安康泰,诚心信敬,罔敢不虔?兹昌平旧有清真礼拜寺,因改建公宇,遂移吉壤,议复重建未卜其地,于是募化义金买裕陵卫申指挥隙地一区,比时泰陵等卫指挥千百户、张学等呈请,钦差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右参议于批准修建缴宪令一颁,群工毕举,上盖正殿三楹,左右静室六间,彼虽草创,而门辟未尽其美,礼拜出入,众心恻然,善念一生,咸谓高大其门,以重瞻礼。时予恭祭皇陵,遇今分守山西利民副总兵张公大缙,暨掌教时存仁,并同教善人李孝先、杨玉,兵堂薛国朝等一倡百和,趋舍金钱,备办灰砖,焕然鼎新,巍然改目。额曰“清真寺”,俾吾教之接代者,盖有宗矣。所谓一心新之,必镌碑以纪之,庶几垂后,固岁月更迁,而善迹昭昭不泯,且代代相承,千百世犹一日也。同教善姓,敬列碑阴,以劝来者云。大明万历四十四年季春吉日立。
碑阴应为人名,现字迹已不清。
女礼拜殿
昌平清真寺重修碑记,据碑文记载,此清真寺于1995年重修,此碑立于1996年。
正殿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