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台暖响”“舞殿冷袖”别解
周建成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是杜牧《阿房宫赋》(现收入试验本高语二册)中的佳句,十六字写尽歌舞之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遗憾的是,对这四句话,至今仍未有尽如人意的解释。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四册)注云:“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因果逻辑不可谓不严密。实则实矣,但作为一种艺术欣赏,不免失之拘泥、呆板。试想:如果盛夏酷暑时舒袖曼舞,拂起的只会是令人感到凉爽的习习凉风,又岂能使观舞者产生“冷”的感觉呢?故而这种囿于字面的注释不大为人所取。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解释是:“意思是说,人们在歌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冯其庸主编的《历代文选》、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古文选本以及一些中学文言文的参考泽注本的说法,也与此大同小异。把“冷”、“暖”看作观赏者的心理感受而非肌肤感觉,确实更切合艺术欣赏的实际。至于歌舞何以能给人以冷暖不同的感受,
有人曾以通感来加以说明(参见《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志翘《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文)。但无论哪种说法,
都是将“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分开解释的。这就无法回答以下疑问:难道唱歌只能给人温暖的感觉,跳舞只能给人凄冷的感觉?或者反过来说,难道就没有使人产生冷意的歌唱,使人产生暖意的舞蹈?将“暖响”和“冷袖”截然分开显然有悖于常理。
笔者认为,“歌台暖响”和“舞殿冷袖”是互文见义,言虽分而意实合。前述十六字的大意是:
在那歌台舞殿之上,时而歌乐欢快高昂、舞姿热情奔放,使人觉得有一股暖流入怀,犹如春光一样融和;时而歌乐低沉悲切,舞容忧愁哀戚,使人觉得有一股寒气袭身,犹如风雨交加般凄冷。(真是一天之内,一宫之中,气候冷暖不同啊。)
这样理解,也许更符合作者原意。杜牧极写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伟和歌舞的盛况,无非是想指出大兴土木、纵情声色是强秦速亡的原因。写感情基调的丰富多样、艺术效果的迥然不同,正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歌舞之盛”。反之,单调划一的“暖响”、“冷袖”至少在风格上显得偏仄和小家子气,难以体现秦朝宫廷乐舞的多姿多彩,因而也就难以与阿房宫的宏阔气势相协调。杜牧是晚唐赋家中的高手,他擅长对偶兼互文这种赋体中常用的手法。运用互文,可以以少蕴多,避免文字重复,所谓“各省一边,以求全意”,正是互文这一修辞格的长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