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释“按歌舞”“按酒”中的“按”字

(2019-01-27 16:39:07)

试释“按歌舞”“按酒”中的“按”字

       周建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第四册)两次出现“按酒”一词:“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向后我将按酒入去”。课本未注,《辞源》“按酒”条收有二义:一是“下酒”,二是“下酒的食品”(上二例用此义)。后者显然由前者引申而来,如同“下饭”既指“就着菜把主食吃下”,又引申为下饭的菜肴(同篇课文中“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正用“菜肴”一义)。若分析语素,“下饭”之“下”即“使……下咽”,可“按酒”之“按”又作该何解释呢?各种工具书“按”字条诸义均无法释通这个“按”。其实这个“按”跟“按歌舞”的“按”还有点关系呢,让我们先来解决后者。

    陆游《关山月》诗:“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注云:

        “朱门”,指豪家。“沉沉”,形容深邃。“按”,考核,检验。

将“按”理解为“考核,检验”,“朱门”句岂不成了庭院深邃的豪门大户整天在搞歌舞水平考核?显然于义有隔。窃以为,此“按”字当另有确训。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一》说:“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刘熙载《艺概》亦云:“昔人谓金元所用之乐,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是曲亦可补词之不足也。”这是说,金元入主中国,其乐曲与中国传统的音乐有很大不同,具体而言主要是胡乐曲调急促“凄紧”,传统汉乐舒曼轻缓。若演唱时仍唱宋代倚声家依照词调(词牌)所填的词,那么词与乐曲便格格不入,配合不起来(即词不能按“胡曲”)。于是就产生了新声──金元人的曲(此“曲”指文学作品的“曲”,与诗、词鼎立,非乐曲之曲),这种新声能合于“胡曲”的缓急,故言“可补词之不足”。北宋初徐铉《山路花》诗有句:“城中春色还如此,几处笙歌按舞腰。”“笙歌按舞腰”意谓伴奏的音乐与舞蹈节奏紧密配合,十分协调,“按”有配合、应合义,又引申为“演练”、“表演”义。

    “按”的配合义从何而来?其字由“手”得义,当与手的动作有关。“按”的本义是“向下的动作”,它与“抑”、“压”、“遏”等是同义词。司马相如《子虚赋》“案节未舒”句,《中国历代赋选》注曰:“案节:马行缓慢而步伐有节奏;案同‘按’。未舒:尚未展开。”这是说马还没有尽意奔驰,只是配应着缓慢的步节行进着。此例与音乐无关,但令人联想到马缓行时,蹄子有节奏地按拍地面的情形。“按”字很早就用在音乐里,当“敲击”讲。如《文选·楚辞·招魂》:“陈钟按鼓。”五臣注:“按,犹击也。”敲击的动作在音乐中多为打击乐,而打击乐是司节奏的,在“国乐队”里,它其实是暗中的指挥,所以“按”又引申为“排练”、“演练”的意思。唐宋以后,“按”作“排练”讲已成专义,而且用得颇多。白居易《后宫词》:“泪尽罗中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李商隐《华清宫》:“朝元阁回羽衣轻,首按昭阳第一人。”“首按”是试演,也就是今天的彩排。赵佶《探春令》:“清歌妙舞从头按。”“从头按”就是“从头开始仔细认真地排练”。同是陆游的诗句,“按”作排练讲的也决非仅见于《关山月》一诗。其“鸭子陂头看水生,蜂儿园里按歌声”(《书感》),“吴波涨绿迎桃叶,穰烛堆红按柘枝(柘枝即折枝,歌舞名)”(《闻韩无咎下世》),“按”字也均应解作“排练”、“演练”、“调习”或“演出”。

    “按酒”之“按”当然不是“演练”之意,当解作“配合、配应”。作名词用的“按酒”就是“配酒(之菜)”,取义与名词“下饭(之菜)”同。我们还可以将下面二例对照着看:

        三国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上》:“荇,一名接余……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

        唐湛然禅师原本、寓山居士重编的《鱼儿佛》第二出:“(生)哎哟,可惜一个鱼儿放去了!便不把它换酒钱,剖将来盐蒸醋煮配酒也好。”

案、按相通,故例“案酒”(动词)即“按酒”(《辞源》分列词目,并注明互通)。例中的“配酒”(动词)与“案(按)酒”意义完全相同,故“案(按)酒”即“配酒”,“案(按)”即“配”或“配合、配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