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上午,天阴云厚,秋雨不断,温度10度左右。
从码头出来,直接坐巴士公交,每人10元,环岛近一周,到达佛顶山索道。坐索道上山,再徒步下山游览法雨寺,这样的安排比较合理。当然也可以从码头坐车到法雨寺站下,在法雨寺的左边有上山的石阶路,沿着指示牌的方向一路向上就到山顶,然后再原路返回,但是耗费体力,走回头路。
佛顶山景区又名白华顶、菩萨顶,为普陀山之主山。山分支脉,分别向南、北、东伸延,主峰海拔291.3米,从远处眺望,诸峰若拱,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
峰巅方圆平坦,宽广约20余亩。巅峰建塔,塔上置灯,曰“天灯台”。后又修筑一座望台,登临此台,极目远眺,可观赏普陀洋和莲花洋辽阔的山海景色。
白华顶时有云雾缭绕,誉称为“华顶云涛”,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华顶云涛”是普陀佛国景观壮丽之神。
这里是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地,朝拜佛顶山是普陀山佛教的传统和习俗,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观音香会期,来自各地的佛弟子们三步一拜朝礼佛顶山,礼敬观世音菩萨。
此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时在这儿还可以欣赏到罕见的海市蜃楼和佛光景象,所以历来也有"不上佛顶,等于未到普陀山"的说法。
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坐落在海拔299.1米的云雾山中。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光绪三十三年清得大藏经,由文正和尚鸠工增广,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但因为建于山谷之间,占地面积有限,所以慧济寺的布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为短轴线,向两侧作不完全对称地展开,左右殿堂、钟楼、厢房等建筑,均以游廊相接,加之中间的天井,便组成多个院落。尤其是东院新建的汉白玉荷花池,雕栏玉砌,水亭曲桥,别有一番江南园林的风味。
普陀鹅耳枥就长于慧济寺后门西侧,普陀鹅耳枥是世界上仅存的一棵,也被称作“普陀三宝”之一,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佛顶山上主要有慧济寺、海天佛国崖、云扶石、菩萨顶、鹅耳枥树、佛顶山索道等几处景点。

慧济禅寺平面图,由图可以看出,慧济禅寺由于受山顶地形的影响,整体建筑布局并不对称

万佛宝塔
佛顶山索道旁的万佛宝塔
宝陀讲寺坐落于普陀山北部的龙头山麓,原址是庐干庵,建设的富丽堂皇,这里称为普陀山第四大寺,是由普陀山重兴之祖妙善大师发起兴建的,占地八十九亩,于2011年佛诞日隆重开光。宝陀讲寺耗资亿元,是一座具有清式皇宫建筑风格,体现佛教天台宗内涵和弘法讲经功能的新兴佛教寺庙。虽然是新建的,历史底蕴差了一些,但是宝陀讲寺和万佛宝塔气势恢宏,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索道上站

蚊母树
这里有一块志奇碑,说的正是孙中山先生在这里面见显圣之事。
民国5年(1916)8
月25日,孙中山乘建康舰察看象山、舟山军港后,顺道趣游了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当时陪同的有胡汉民、邓孟硕、周佩箴、朱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去病、建康舰舰长任光宇等。时任普济寺住持了余和正在普陀山礼佛的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热情接待,并陪同游览观光。孙中山先生乘竹轿登临佛顶山时,为一路山光水色所陶醉,且有幸遇见海市蜃楼奇观。不知不觉间,在他眼前幻化出灵虚幻境,“诧以为奇不已”,乃由孙中山先生口述,陈去病代笔写的《游普陀志奇》一文,盖上孙中山“月白风清”印章。事隔三十余年后,邓孟硕先生于1953年12月在台北一枝庐作《国父游普陀述异》,追述孙中山游普陀情景:“普陀山者,南海胜地也,山水清幽,草木郁茂,游其间盖飘然有逸世独立之感。至若蜃楼海市,圣云异物,传闻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凿凿。国父是日乘笋舆最先行,次则汉民,再次则家彦(即邓孟硕)、卓文、佩箴、去病,以及舰长则任光宇焉。去观音堂(即佛顶山之慧济寺)里许,抵一丛林,国父忽瞥见若干僧侣,合十作欢迎状,空中宝幢,随风招展,隐然簇拥,尊神在后。国父凝眸注视,则一切空幻,了无迹象。国父甚惊异之。比至观音堂,国父依次问随行者曰:若等倘亦见众僧,集丛林中作场乎?其上宝幢飘场,酷似是堂厅高悬者。国父口讲指授,目炯炯然,顾盼不少辍。同人咸瞠目结舌,不知所对。少倾,汉民等相戒勿宣扬,恐贻口实。是遂亦毋敢轻议其事者。”(载《南海普陀山奇闻异录》,台湾柯华印务出版公司1981年版)。时在锡麟堂坐关的佛教领袖太虚和尚,闻讯孙中山莅山视事,赋《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诗,中山先生亦为太虚诗集所作《昧庵诗录》,诗集手题:“昧庵诗录”,署名于右。
中山先生之原文如下:“余因察看象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主持了余唤笋,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迓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问,忽查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竞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焉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已下佛顶山嶷法雨寺,钟鼓镗鞯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文内标点为编者所加)。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志。”该文五十年代在普济寺展出,盖有孙中山“月白风清”章。一九六二年郭沫若访普陀时,鉴定是真品,该文复制件现收藏在普陀山文物馆。

山上的慧济寺亦名佛顶山寺。这是
慧济寺的入口。
入三摩地石刻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董其昌题写的“入三摩地”石刻。

青石街路蜿蜒向前

佛顶顶佛
慧济寺山门墙上,醒目的“佛顶顶佛”四个大字。听说是当年郭沫若游慧济寺时启发出的“佛顶山顶佛”为上联求对,当地人以“云扶石扶云”对之。

慧济禅寺的检票口

同登彼岸
同登彼岸就是佛陀菩萨已经发下大愿望,救助我们所有人一起超脱生死苦海,到达安定与智慧的彼岸。

慧济禅寺位于海拔288米的佛顶山巅,又称佛顶山寺,香云路208号。原先是一石亭,供石佛。明万历间(1573—1619),僧慧圆创慧济庵,尚宝司丞沈泰鸿题额“宝月含空”。清康熙间,八世孙普顺重修,后几度兴衰。乾隆五十八年(1793),僧能积在山巅发现石碣上镌“慧济禅林”四字,募创圆通、玉皇二殿,建钟楼、大悲楼、斋楼等。嘉庆元年(1796)初开钟板,挂单安众,扩庵为寺。咸丰元年(1851)传大戒。光绪二十一年(1895)遭遇大火,殿宇皆毁。后经韩山曦居士捐资重建大雄宝殿、玉皇楼、钟楼等,于二十七年落成。三十二年住持德化请大藏经贮寺。民国初,又经文质长老增建殿堂,遂成巨刹。一切规制与普济、法雨两寺鼎峙,称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殿宇荒败,佛像被毁,寺由军队进驻。1979年10月落实宗教政策后,驻军腾退,由普陀山佛协接管,翌年,开始全面修复。1983年,国务院60号文件列慧济寺为全国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开放寺院之一。1985年浙江省佛教协会曾在本寺开办“浙江省僧伽培训班”,2007年建立了寺院“三三管理体制”,2009年开展“创建和谐寺院”活动,2012年推广寺院“三净(静)”管理方法。

龙井

照壁
“西方三圣”
周围的二十诸天
大殿两侧的厢房里,塑有"二十诸天",简单点讲呢,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认为,佛陀济世传播佛法之时,如果没有得力的护法人,则会佛道陨落,所以佛国中才有许多的护法天神存在。他们都具有非凡的神通能力.可以帮助佛陀传法,也可以震慑那些危害佛法的人。但是佛教的护法神可不仅仅是这二十诸天,而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支队伍的名字叫做"天龙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队,其中天部和龙部是最为重要的,面前的二十诸天,就属于"天部"。为了表示这些护法天神对佛祖的尊敬,他们的姿态都是往前倾斜15度的,除了普陀山慧济寺以外,塑有这二十诸天的寺庙还有杭州的灵隐寺、北京大慧寺、以及大同的华严寺等。

护法神伽蓝菩萨
「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佛教伽蓝神的代表形象。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统称「十八伽蓝神」。以伽篮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伽蓝,无诤之地。愿以己身,庇一方净土。
楼下祖堂供奉慧圆祖师像和妙善慈祖像;楼上大悲楼供奉大悲像八十四尊。五、法堂和藏经楼:现藏乾隆大藏经。


观音殿
作为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的三大寺庙之一,慧济寺有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叫做"观音殿",与其他寺庙的观音殿不同,这儿除了供奉有一尊2.7米高的观音菩萨像以外,四壁还镶嵌着总共100多尊线刻观音像,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绘画杰作,这些珍贵的观音宝像石刻,也是慧济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佛顶山(慧济寺)观音殿的背后的送子观音像.
方丈殿
内供全堂佛像;西廊间嵌慧济寺《规约》碑,民国二十四年住持善余立。
钟楼
供地藏菩萨和六千斤大铜钟。旁边走廊嵌镶释迦牟尼佛出世成道浮雕32帧。
东院有汉白玉荷花池一座,雕栏玉砌,中间白玉曲桥,池中植莲花。
从慧济寺出来
佛顶山上远眺壮阔的海景
站在佛顶山可一览普陀全貌。舟山群岛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一朵朵莲花般点缀在中国东海之中,在这些群岛中,最著名的就是不远处的洛迦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