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上午,天阴云厚,秋雨不断,温度10度左右。
从法雨寺出来,花5元一位,坐车到达普济禅寺。2天后,第十五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点亮心灯”传灯祈愿法会在普济禅寺隆重举行,估计是人山人海,当然作为凡夫俗子,只好看看报道了。
普济禅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又叫前寺,建筑面积为11400平方米。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宝塔、万寿桥等等。
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圆通宝殿、法堂;东轴线上为伽蓝殿、罗汉殿;西轴线上为罗汉殿,其间还有普门、文殊、普贤、地藏四个配殿。堪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整个布局具有清朝宫殿式的风格。
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国圣地,也与本寺的创建有关。普济寺的兴衰起落,也就是普陀山的佛教史。该寺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观音院”基础上改建,朝廷赐名为“宝陀观音寺”。明、清两朝,本寺经过三次兴废。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倭寇骚扰海疆,普陀山寺殿僧徒、佛像被移至宁波栖心寺,就是现在的七塔寺,至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由僧人募资修复。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又犯沿海,又迁普陀山佛像于镇海招宝山,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起,再次兴复,朝廷拨金重修,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本寺被荷兰侵略者抢劫一空,僧众被迫第三次内迁。康熙二十三年,海疆平静,僧众陆续回山。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赐金重建,并赐额“普济禅寺”。
从此,该寺始叫“普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寺名的由来。经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扩建,寺院规模宏大,遂成现在的普济寺。
莲花池
该池古时称“海印池”,建于明朝,原来是僧众放生处,后因种植莲花又得名“莲花池”。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 海印池面积15亩。
始建于明代,池周围有石栏杆,池上有三座石桥,中间的一座称平桥(又名富贵桥),是专供皇帝用的。平桥北接普济寺的正门,中有明黄色的八角亭,南衔御碑亭。这座桥将池塘一分为二,成为东、西莲花池。

沿水泥路前行
御碑亭
御碑亭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内竖汉白玉玉碑,高3米,宽1.5米,碑顶刻蟠龙,这是普陀山现存碑石中制作规格最高,石质最好的一块。此碑刻于雍正12年,即公元1734年,碑文详载当年本山兴修情况。

八角亭
池心有亭榭卓立,八角上翘名“八角亭”,又名“湖心亭”。石径环绕,构建精巧,亭水相映,颇具诗情画意,令人遐想。
永寿桥
东有一座石拱桥,叫“永寿桥”,高8米、宽7.5米,长40米,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所建。桥柱上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师40只,精巧逼真。
瑶池桥
西有一座与永寿桥相呼应的小桥,名“瑶池桥”,四角装饰有龙头的图案,每逢下雨,龙嘴吐水,情趣盎然。
山门
普济禅寺三门并立,中为正山门,较高大,东为东山门,西为西山门。三门即“三解脱门”,意为“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三门分别叫“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正门为万寿亭,内竖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三块御碑。中间一块是康熙御碑,由石赑驮者。相传石赑是龙的儿子,力大,好负重,曾负过海上仙山。一座功德碑所以要它来背,是暗示人们:康熙皇帝功德无量,只有石赑才能驮得起这无量功德。
正山门紧闭着。
相传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顶山,游兴起,忘了归程,返回时,寺院大门早已被关,要求开此门,却遭拒绝。“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乾隆虽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只有遵守寺规,经东山门入门。后来,乾隆皇帝回宫后,极为恼怒地下了道圣旨:从今以后,正山门不能开。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第一次进门才打开。
东山门入门。 检票口
天王殿
正面可以看到殿中塑着一尊大腹便便、开口常笑、身穿金色袈裟的佛像,这尊像便是老幼皆知的弥勒像,人称“皆大欢喜”。
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他出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先习婆罗门教,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天之内院。在兜率天内院为弥勒净土,因此被尊其为“弥勒菩萨”。弥勒经4000岁,相当于人间56.7亿年,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叫“补处菩萨”。
这是弥勒像的化身像。相传,在我国梁朝时,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形体宽胖,常挺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背着个口袋走于闹市之中,平常言语无常,乐乐呵呵。他圆寂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弥勒佛一生功行都异乎常人,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白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后来汉族寺院里都以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供奉在三门口了。有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大金刚
殿西侧,分别有四尊气宇昂然、形体魁梧、神态威武的佛像,相对而立,这就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据印度佛教传说,在古代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其山腰有一山名腱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护一天,掌管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
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的山河、森林、土地。这就是四大天王的由来。大家请看,东方持国天王,白身,持碧玉琵琶,是帝释天的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青身,持有青光宝剑,相传他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红身,手绕缠龙,相传他能以“净眼”观察世界;北方多闻天王,绿身,右手撑混元珠伞,左手持银鼠,或左手持释伽牟尼佛宝塔,右手执三叉戟。四天王各有一个从者91子和八大名将,辅佐四天王守护十方。四天王各执一法器,分别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四天王的形象设计主要是受了我国《封神演义》的影响。
韦驮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威武严肃的佛像,就是韦驮菩萨,为护法神。关于韦驮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其威力无比,能战胜多种邪恶,使人间得到光明,他用的兵器是金刚杵。另一说韦驮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将军之一,居四天王部下32位将军之首。因韦驮习修梵行,恒力持久,忠于职守,所以把他置于天王殿的背后,面朝全寺中心的主殿,即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监视所有进出寺院的人。相传释伽牟尼佛曾下法旨,布置韦驮的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后来,魔鬼偷走佛陀的佛牙,给韦驮发现,急起直追,追回了佛牙。韦驮以此闻名,担当起保护佛塔的重任。为了方便履行职责,一般将他的像塑建在山门背后。东传中国后,寺院建筑格局有些变化,但韦驮菩萨像与弥勒佛像背靠而塑的传统格局,却依然保存下来。
韦驮现多被塑为青年武将形象,头戴战盔,立身,白脸或金黄脸,双目炯炯有神,时刻注视着前方的大雄宝殿。他的手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两腕上横着一条金刚杵;另一种是左脚向前立,左手握住金刚杵的柄拄地,右手叉腰,展示了一种勇猛善战、一腔赤子衷心的形象。

前方为圆通宝殿,是供奉观音的主殿。
正值人山人海,香火兴旺。
前行到达圆通宝殿
正在举行法会。
圆通宝殿是单层重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顶盖黄色琉璃瓦,上檐为七踩斗拱,下檐为五踩斗拱,飞檐翘角,装饰庄严典雅。整个大殿历时二年才完工,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
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为何观音又叫圆通呢?拒佛教说,观音是耳根通,用今天的术语说,观音的耳有特异的功能。观音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通。她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圆通即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思是“不便倚,无阻碍”。即圆满通达之意。

内有道人一人
殿前“圆通宝殿”匾额,这是宋宁宗嘉定七年,即公元1214年皇帝所赐。从此,普陀山就被指定为世专供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进入正殿,
该大殿宽敞壮观,人称“天下圆通殿之祖”,以“活大殿”著称于世,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大殿高21米,宽47米,进深29米,建筑面积1961平方米。
佛毗卢观音
主佛毗卢观音。头戴毗卢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慈眉善目,脸呈微笑,在莲花座上结跏蚨坐,右手擎一枝平开莲花,左手以横臂挡胸,拇指尖顶在食指尖上,中空成圆形,其余三指而微微分开,结大悲施无畏印。这种形象,就是“圣观音”,又称“正观音”。善财童子和童女恻立两旁。
“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译“观自在”,音译为“阿婆罗”等等。唐时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其实,观音在印度为男身。据佛经说,他原是王太子,名不煦。成佛后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观世音宏愿要免除众生一切苦恼,佛为他受记,称“观世音”。其意思是“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据佛经记载,观世音在无量劫前早成正果,号“正法明如来”。为实现宏愿,普渡众生,今现身菩萨身,到将来成佛之相。佛教各派所传的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及三十三观音,但通常所称的观音指六观音中的圣观音。
据初步考查,女性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到了明朝,观音普遍为妇女身。因佛教传入中国,逐步融合进中国民族文化而渐渐演变。佛教徒和艺术家们,根据“观音大士慈悲心切,从兹现十界身,以三使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之说,遂把观音塑作各种化身,而女性观音也是人们易于接受的一种,成为一种慈悲和美的化身。在中国,观音菩萨还被说成是古代妙庄王的第二女儿,名叫妙善。从小吃斋信佛,削发为尼,遭父亲妙庄王坚决反对,把她闷死,坠入地狱,而管地狱的阎罗王却将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从此她发誓要超脱世人之外,长出千眼千手,普渡众生,行善天下。据说她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盘日是九月十九,逐成了普陀山佛国世界三天香会期,形成了朝拜观音的萨那个佛节高潮。十八日、十九日两天,山上各寺僧中都要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特别是十八日晚,灯烛辉煌,诵经拜佛,通宵不眠。信徒们有的坐夜通宵拜佛,有的经香云路登佛顶。其盛况难以形容。
三十二法身像
殿两侧是观音32化身,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包括神佛天王、文官武将、僧俗男女和龙、蛇、大鹏鸟等动物和拟人塑像,以显示普度众生的“法力广大”。这些像是1980年重塑的,是出自中国美院雕塑系的师生和72岁高龄的民间老艺人,詹振辉等之手,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姿态庄严逼真,表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海岛观音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寺院庵堂多供观音像。由于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普遍广泛的信仰,且传统观音菩萨能显现种种化身,说法济度众生。故圣像形状变化很多,普陀山供奉的观音圣像就有使多种,既圣观音、毗卢观音、海岛观音,俗称鳌鱼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紫竹观音(南海观音)等等。
法堂
也叫讲堂,是演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建筑规格仅次于主殿,内供三如来佛。以释迦居中,东、西方教主各居左右,共供一殿,为“横三世佛”,表示佛教中以东方为日出之处,象征朝气升腾,万物生长,即为生之乐园;而西方则为日落之地,象征万物归宿,以西方谢世后之净土。整个氛围肃穆端庄,呈示吉祥、顺缘之意。
内供三如来佛。以释迦居中,东、西方教主各居左右,共供一殿,为“横三世佛”,
普门殿,位于法堂的东边。
伽蓝殿,位于普济寺东轴线上。

罗汉堂
地藏殿,位于法堂的西边。
一群人围观古樟树。

原来树上有一只小松鼠
附件:第十五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点亮心灯”传灯祈愿法会在普济禅寺隆重举行
作者:传静
来源:普陀山佛教网
2017年11月17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暨南海观音开光二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点亮心灯”传灯祈愿法会在佛国首刹普济禅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惟航法师、信光法师、智宗法师、门肃法师(兼秘书长)、定明法师出席。传灯祈愿法会由门肃法师主持。全山各寺院僧众代表及来山领导嘉宾、护法善信共2000余人共襄盛会、同沐佛恩。
晚19时,普济禅寺烛火通明,梵音缭绕,会长道慈大和尚带领佛协各副会长在圆通宝殿前为传灯祈愿法会主法,与会大众虔诚礼诵、回向,法会现场,如理如法,清净庄严。以此殊胜功德祈愿祖国繁荣昌盛、社会和谐,道场清净安和、四海升平,十方信众得清净禅悦、福慧双增!
会长道慈大和尚宣布第十五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点亮心灯”传灯祈愿法会正式开始
祈福仪式后,会长道慈大和尚慈悲开示,向与会大众宣讲传灯意义。大和尚表示,心灯就是我们生命的自性之灯,佛祖拈花示众就是开示传承这盏智慧之灯。这盏灯照天照地、照古照今,个个不无、人人本具。当这盏心灯灿亮时,我们的生活就显现出真善美的光辉;当这盏心灯暗昧时,我们的生活就显现出贪嗔痴的烦恼。明暗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让我们捧着心灯,共同生起慈悲情怀,共同圆成人生梦,共同圆成中国梦。随后,会长道慈大和尚启动普济寺区域佛灯并宣布传灯祈愿法会正式开始。
接着,佛协副会长惟航法师、信光法师、智宗法师、定明法师在普济禅寺大圆通殿佛前为大众授灯。伴随着观音菩萨圣号,由佛协法师、普济禅寺常住师父领队引领参加法会的信众手捧莲灯,经行绕佛。大众四路而出,分东、西班,从圆通宝殿后门出普济禅寺东、西门,分别经永寿桥、瑶池桥至御碑亭会合,呈“二龙捧珠”形,过定香亭后复由普济寺东、西门进,于天王殿前会合,鱼贯而行返回圆通宝殿内,将心灯敬献在观世音菩萨座前“卍”字供桌上。海印池畔灯火辉煌、清净光明;与会大众恭敬礼诵,法喜充满,祈愿盛世禅灯,穿越千年;佛法薪火,灯灯相传;正法久住,光照大千。整个法会持续一个半小时,圆满吉祥。
此次传灯祈愿法会以“自在人生·慈悲情怀”为主题,以“弘扬观音精神,传播观音文化”为理念,四众弟子怀着美好愿景共聚一堂,点亮心灯,传递光明,祈愿观世音菩萨慈力加被,润泽芸芸大千众生。(文:传静
图:佛协办、弘法办、菩萨在线)
传灯始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付嘱法脉,至此灯灯相传,直至如今。卍字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表示佛悲智无限,救度十方无量的众生。以灯喻法,喻佛法的智慧光明能破除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彰显本具的如来藏性。
供在观世音菩萨座前“卍”字供桌上的心灯
佛协副会长惟航法师、信光法师、智宗法师、定明法师等为信众授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