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梵音洞,直接坐巴士公交,到达佛顶山索道。坐索道上山,再徒步下山游览法雨寺,这样的安排比较合理。
坐佛顶山索道到达山顶
路旁的普陀鹅耳枥
鹅耳枥树长于慧济寺后门西侧,树枝姘出双分,作对称的90度转向,属当世罕见珍木,被称作“普陀三
宝”之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到达佛顶山
下行到达慧济禅寺
位于海拔288米的佛顶山巅,又称佛顶山寺。
沿香云路下行
五、法雨寺景区
达到法雨寺
看九龙宝殿内的普陀山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
离开法雨禅寺,从另外一个出口出来,过马路到达海边的千步沙
千步金沙,也称千步沙。千步沙和百步沙一样是因为它的长度而命名的,它全长将近有1500米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软美,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成雪,摄人心魄。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开阔且水中无乱石暗礁常为游泳健儿所青睐。夏日里来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景观。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普陀山二绝。
折回马路,步行到达杨枝庵
杨枝庵距离法雨禅寺西侧不远,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这座寺庙里有一块“杨枝观音碑”,此碑贵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杨枝庵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为宁绍参将刘炳文捐资所建,因庵内立有“杨枝观音碑”而得名。清康熙、光绪、以及民国时期曾多次维修,文革时期被毁,1995年重建。据《普陀山志》记载,杨枝观音碑原碑为抗倭名将侯继高于万历十五年(1587)植于宝陀寺(即现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因宝陀寺前殿失火,碑损。
现在立在杨枝观音殿中的“杨枝观音碑”为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唐代宫廷画家阎立本绘“杨枝观音图”拓本,请名匠孙良重新摩刻而成。碑正面刻文《杨枝庵记》,背面恭镌唐代阎立本工笔绘杨枝观音宝像。据说文革初期,有人偷偷用石灰将之牢牢封住,才使此碑免遭劫难。又因原画已毁,唯碑存世,所以这块碑更显得异常珍贵。

继续西行,到达双泉禅院
双泉禅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庵院建成开光不久,香客信士云集,人多缺水。不久,便发现在殿侧岩石下有双泉喷涌而出,众人饮用后,顿觉神清气爽,疲劳全消,于是纷纷感叹观音菩萨的灵验。由于这个因缘,庵院被命名为“双泉庵”。

继续西行,到达大乘禅院
继续西行,到达香林净院
香林净院紧邻悦岭庵和通往法雨寺的游步道。清道光间僧妙权创建。后年久颓废,光绪间僧觉梵重建。解放初僧德慧、德明居之。“土改”后僧俗同住,1960年后僧人离去,此庵被当地用作电厂。前些年,普陀山佛协对其进行了修建。重建后的香林庵有殿宇30余间,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
继续西行,到达悦岭禅院
继续西行,到达可达仙人井
几宝岭下、百步沙上有一堵逶迤曲折的杏黄色围墙里面有一口井叫仙人井。树下有洞上题“万福来朝”。洞中有井,此井紧临大海井深3米多,泉水由井底涌出,旱不减少,涝不微增,暑则凉,寒则暖,色莹碧饮之甘美润爽。相传秦安期生于此汲水制丸,又说西汉梅福、东晋葛洪也曾来此炼丹。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羽客仙人,所以称之为仙人井。
继续西行,到达可达朝阳洞
在几宝岭上往东望就是朝阳洞。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洞面朝东,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
每当晴天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叹为观止。旭日像车轮一样忽然从海底涌起红光万道,散射在海面
“朝阳洞”因此得名“朝阳涌日”还是普陀十二景之一。它是普陀山看日出的最佳地点。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
五、普济寺景区
继续西行,到达百步沙景区
百步沙它位于普济寺、多宝塔以东海滨,与朝阳洞北的千步沙相对应,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沙滩全长500米因此而得名。 清杭州人胡绍家《百步沙》诗云:“太子塔前沙,临风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见惹微瑕。”
百步沙中间有一小岩坡伸向海中将百步沙一分为二,俗称“狮子尾巴”。近沙滩靠水的地方有一块形状像圆台的巨石,它就是师石是由海水冲刷而成的。这“师石”二字意谓此石能磨顽铁,能击怒涛,其精神可为人师。当代诗人季位东以《师石》为题作诗
“百步沙头石可师回头是岸莫疑迟。涛声终古斜阳里独立苍茫自咏诗”。
继续西行,到达普陀山第一大寺——普济禅寺停车场,如果体力不支,可从法雨禅寺乘公交车前往
多宝塔
停车场前行不久,看到多宝塔,是普陀山三宝之一,始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塔高18米,用太湖石砌成,因此塔修建时得到宣让太子等人的资助,又名太子塔,是普陀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天华禅院和百子堂
在多宝塔的对面,有一青瓦白墙的院落,进入内,为 天华禅院和百子堂。
天华禅院原为静室,称青莲台。清咸丰年间僧福珍修建为庵。
百子堂原是一所茅蓬,名为“六合庵”,清康熙初为心一禅师初创,取名“六合庵”,
康熙未徒孙广博、续静等增建大悲阁,改名“柏子庵”。送子楼修建后,百子堂送子观音更是名闻遐迩,蜚声内外。百子堂观音送子是“海天佛国”观音道场一大特色,为欲求子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寺院场地。
继续前行到达普陀山第一大寺——普济禅寺
出口右转,可见绩善堂。普陀山佛教协会会址。
锡林堂
息来禅院,內有“息来素斋馆”。
前行到普陀山游客服务中心
到达石牌坊,
有路可直接去西天景区
六、西天景区
西天景区位于普陀山西南部,是全山石景最集中的地方,主要游览景点有:心字石、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梅福庵和观音洞等。
心字石
在普慧庵上方西天门下东南方有一斜坡巨石面积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中间刻有长5米宽7米“心”字周边近50米中心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字可容近百人打坐可谓“心怀搏大”是普陀山单字石刻之最国内也是罕见。这块石头就叫“心字石”。相传观音菩萨曾在此石上讲说“心经”。佛家以修心为上“心即是佛”。当代诗人张性初曾作《心字石》诗
“海天胜迹在西天一字红心耀眼先。恒作人间功德事是心即佛量无限。”
蛇头石
在心字石右上约5米峪谷间有一石叫蛇头石。它向外伸展隐隐约约出现在草莽荆棘中它的形状好象蟒蛇的头离这块石头不远处的西天门石门西面又有一石形状像蛤蟆养着头向蛇坦然自若。传说观音与一蟒蛇精斗法以神力斗败蛇精将蛇精点化成石并得道。一天观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以试蛇心。可那蟒蛇一动也不动毫无伤害蛤蟆的意思这便是“佛试蛇心”的由来。后来便有人在蛇头石左下角平坡上刻了个大大的心字更是妙笔点题耐人寻味。
西天门
西天门是由三石构成的一道天然石门。请看横石上面写着“西天法界”四字。西天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意指进入无杂念、无困难的清净世界。三块岩石相依形成天然石门。意谓从此踏入西方极乐世界。这道门非常的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可谓鬼斧神工啊请看竖石上面写着“证菩提道”。“菩提”是梵语意为“觉悟”由此可上西天法界故曰此门为“西天门”

宝莲禅院

圆通禅林
梅福庵
它是因西汉梅福曾在此炼丹而得名。据说当年王莽篡权梅福知道后告诉了当时的皇上晚年为了避免政乱而来到普陀山隐居炼丹救治当地的居民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此处建了寺院称为梅福禅院。

灵石禅院

磐陀石
这块从天而降凌空搁置在西天法界最高处的大石头就是普陀山名闻遐迩的“磐陀石”。它有“天下第一石”之美誉为普陀山的一绝。磐陀石是由上下两块巨石叠在一起而成的两石间的缝隙像一条线好像要掉下来又没有掉下来实在是一大奇迹。磐陀石是观音大士说法的地方。在夕阳西下时这里便可看到“磐陀夕照”的意境
往东鼓形大石就是观音的说法台石。相传这就是观音说法之处。

牛头石
往西,有一石在土中隆起,一端细圆一端粗胖,好像一头老水牛在池波中闲游,相传老水牛来此赴会听法,因步履姗姗迟到惭愧得无地自容,就变成了一块顽石。当地有一句俗语“摸摸牛的头一年四季不发愁摸摸牛的尾做事有头有尾”。
二龟听法
这两块岩崖上酷似海龟的石头。一龟在崖顶回首顾盼,好象有等候之意,而另外一只呢正焦急地往上爬。关于这两块石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讲相传有二龟受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说法,只因听得入了迷,忘了归期误了大事,龙王一气之下便把它们化作了石龟。据地质学家从龟背上取下的化石分析这两块石头来自海洋深处在一次地质运动中才冲出海面。
观音洞
这个天然形成形状像蘑菇的石窟就是观音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里面是尼姑庵内有圆通宝殿,殿中供奉的是25圆通。观音洞附近原来是没有殿宇的只有几株杨梅所以古时也称“古梅岑”。后经多次扩建形成了庵院。大圆通殿里供奉的是杨枝观音坐像它与我们普陀山的多宝塔、普陀鹅耳枥树并称为普陀三宝。
福泉禅林
从西天景区出来,坐巴士公交到普陀山码头购买洛迦山的船票
七、洛迦山景区
普陀与洛迦之间,隔着莲花洋,从普陀到洛迦,需是在大清早就到洛迦慈航的码头买票,因为只有早上才有票呢。船在这浪漫波涛的水中航行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了,被激起的一朵朵浪花,宛如莲花,正是莲花洋之美。
洛迦山它的形状很像一尊观音菩萨安详地躺在莲花洋上面头颈胸腹足都很清楚这叫“睡观音”也称“海上佛”。
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样立在那里这就是新建的五百罗汉塔。洛迦山虽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涛汹涌古时有朝拜者须经过24个莲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传说。“不到洛迦山,不算真正朝完普陀。”这是凡到普陀山的人,都必定会听到的。在普陀山上,很清晰就能看见那海上睡佛,即是在普陀不远的洛迦山。
妙湛塔院
穿过“跳出苦海”的牌坊,一派宫廷式的大门,进去就是妙湛塔院了。院子里,一座石雕的佛塔,精细动人,深入云霄,每个人都在这里称呼菩萨的圣号,虔诚绕塔。
普门石刻,是一座长廊,墙壁上的浮雕,生动再现了《普门品》中的故事,
结束普陀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