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九华山奇松怪石

标签:
九华山 |
分类: 2017苏赣徽浙 |
黑虎松 在舒溪筷子桥前,深扎岩隙,蟠根瘤节,宛若龙爪。主干高18米,胸径0.93米,撑天拔地,威武雄壮。松鳞龟裂,大者如掌,兼有黑晕周绕;冠幅投影200平方米,枝丫低垂,松针茂盛,犹如虎鬃竖生。传说山中猎人追杀一只黑虎,至松下隐而不见,故名。
长臂松 位于百岁宫西北。一松傲立山岩,独干笔直,高16米,胸径0.6米。数茎长枝一律西伸,高低间隔疏朗,形似长臂擎云,妙不可言。
高士松 在百岁宫西南、电视差转台西北侧。松高14米,胸径0.4米。老干虬枝,屈曲盘龙,刚劲挺拔,似洁身高士隐藏于路侧松林间;若不细察,难以发现。
驼鸟松 在九华街南、钟楼饭店西侧。松高9米,胸径0.35米。前枝隆起,状若驼鸟背,后枝短簇,低垂如尾。
迎客松 在华严岭头、回香阁西北。高13米,胸径0.7米。顶冠平铺,满身葱绿,青翠欲滴。树干3米处横生一长枝,似向过往游人招手致意。
凤凰松 位于中闵园回龙桥东北。高7.68米,胸径0.99米。主干扁平,枝分三股,恰似凤凰引颈振翅,欲翔蓝天。在闵园竹海中,“凤凰”鹤立,不同凡俗。名画家李可染誉之为“天下第一松”。为九华山著名景观之一。
蒲团松 在会仙峰南。高2米,胸径0.4米。主干离地1米,无旁枝逸出,松枝平伸,顶冠硕圆,松针簇拥,形若蒲团。
倒挂松 在书箱峰东。松生峰腰绝壁,盘根曲爪,深嵌壁隙;倒挂长枝,挟风带雾,顶严寒抗酷暑,针叶青翠,显示出极旺盛的生命力。遇云涌谷壑,如蛟龙探海。
伏壁松 在天门峰往文殊洞途中。主干低矮,离岩面0.5米。树冠平展,如伏贴岩石上。
二、九华山怪石
定心石 在二天门下、甘露寺后登山古道百米处。一石横卧路东,上平阔,刻有“定心”两字。游人拾级登山,气喘嘘嘘,在此石上稍息,神清气爽,脚力倍增。
弯腰石 在龙池石板道上端。一石伸出悬崖,横架石板路上空。往观龙池飞瀑,经此石须猫腰猴身而行。
悲铭石 位于龙池观瀑台石桥下、龙溪河床之西。两石倚架,如靠背椅。下有古人刻石告示游人冒险而失足淹殁的悲剧:“所来之人客,皆为观龙池之景,而近观所倚之一石,如油之滑,因此死者甚多。”并告诫游人“切不可不信”,以免重蹈覆辙。此石铭文水大时被淹没,游人看不见,水小时复出,故又称糊涂石。今新辟石板道已通观瀑台,往游者十分安全。
拴龙柱(石) 在龙池观瀑台南、燕子洞西。一方石柱高耸,正对龙池。“苍龙”深卧柱下,“化形时试钵,吐气或成楼”(明王守仁《观九华龙潭》),终因拴龙柱镇缚而不得逃脱。神话传说,僧地藏人山时,有十条青龙护驾,其中一条姗姗来迟,僧震怒,回首一鞭,将它打入龙潭。为防青龙日后兴妖作怪,遂又点石为柱,镇压于它。
乌龟石 在去老虎洞途中。一只石龟被压在路下,甲纹清晰。“乌龟”伸首引颈,作苦苦挣扎状。传说为妖龟,故驮路受罚,任人踏踩。
棋盘石 位于老虎洞之上、飞来石东。高4米,四面悬空,上大下小;顶扁平,9米见方,刻有棋盘。传说是南、北斗星宿揽撷九华胜景,临风对弈之处。从伏虎庵旧址前眺望,形似飞落岩头的苍鹰,故又名苍鹰石。
飞来石 有二:一距棋盘石西数步,险踞悬崖,偏倾危,势若天外飞来;石周松奇,如伞盖似蟠龙。一在独秀峰西。巨石独耸,高
20米,一半倾斜悬空,下临深渊,近观则大有坠落在即之感。
锦衣石 在钟亭南,东岩“飞身处”石刻下。石上平坦,可端坐十余人。明正德十五年,王守仁两上九华山,武宗听信奸佞谗言,怀疑王有谋反之意,派锦衣卫跟踪窥察。此石相传为锦衣卫潜窥王守仁宴坐东岩之处。
观音慈航 俗称观音峰。位于天台途中、观音寺西。由寺后西向俯视,一石峭立,首披斗篷,胸脯微挺,襟带飘动,面东北而欲行,酷似女相观音。
独角石 在观音石东。石高3米,顶突尖,形似怪兽角。“角”侧卓立一株粗壮矮松,形似扇面。
关刀石 俗称关刀峰。在观音石北、吊桥至天台新路途中。由观音寺、拜经台等处眺望,巨石突兀,上裂纹弯曲,形若关羽“青龙偃月刀”。
大鹏听经 俗称“老鹰扒壁石”。在天台峰西、拜经台寺后。其石伏贴于悬崖上,高30余米,喙啄、翅膀分明,状如大鹏。传说僧地藏拜诵经书,大鹏飞来聆听而感化为石。
仙人击鼓 位于拜经台西南。两石险立岗顶,前石硕圆如大鼓,后石屹立似人。两石组成“仙人击鼓”奇景。
金龟朝北斗 位于十王峰西北。由拜经台去天台峰百米处回首西望,一只石龟竖立,神情专注,似翘首仰望北斗星辰。
金鸡叫天门 在天台峰西北。远在慧居寺、吊桥等地仰视,高崖两阜,断开如门;北崖独立一石,状如雄鸡引颈啼叫,俗称金鸡峰。若在天台峰俯视,此石又变成了“绵羊”。
一线天(石) 一名云峡。位于天台峰顶、地藏禅林北。一石中裂,从东南穿行,夹壁对峙,仰首望天如一线。
猴子拜观音 在南蜡烛峰上。一石形若观音,其下一石如灵猴作揖。
木鱼石 位于十王峰西。群石交叠,顶架二石,夹有裂缝纵横如鱼鳞。由观音石、拜经台眺望,酷似木鱼。
双桃石 位于十王峰西南侧,俗称双桃峰。巨石高耸,四面无遮,上托两石,顶尖下圆,状若两颗鲜桃。由钵盂峰眺望,又似二士并列,故又名二士峰。
狗熊石 在双桃石西北侧,由拜经台南登十王峰途中,或在罗汉墩眺望,“狗熊”直立,垂首披耳,凸肚,形象逼真,憨态可掬。
不倒翁 在狗熊石西北。高15米,上浑圆如首、下挺凸如肚,酷似不倒翁。
石佛 在钵盂峰东北侧。其石上秃圆,下直粗,形似僧人面向天台拱立。俗称石和尚,与北面的“观海仙翁”遥遥相对。
老人石 在十王峰西,南与石佛石对峙。顶侧峭立一石,上端天然镶嵌白色石晶,酷似白发寿星。由中闵园仰望,“老人”脚踩祥云,银丝飘髯,成为“观海仙翁”一景。
石床 在十王峰至天台石板道东侧。石长3米,宽1.5米,东有高石屏风,中间微凹,四周有沿,卧之如床。
面壁石 位于关刀石西、石塔东侧。峭壁高耸,一石若和尚身披袈裟,面壁而立,形象维妙维肖。
鹰石 在面壁石西北、石塔北侧。其石雄踞崖顶,上尖削微钩,看似鹰嘴,两侧如收拢的翅膀。
磨盘石 在罗汉峰西北,古佛洞上,底石如盘,上叠圆陀巨石,中有“磨眼”穿孔,深40厘米,天然巧成。
犀牛望月 在磨盘石西。石庞大如犀牛,尾西面东,昂头朝天。
小金龟 在莲台峰西南。一石扁圆,如幼龟小心翼翼匍匐石壁晒太阳,甲、首、趾俱全,活灵活现。
佛指石 在莲台峰西。巨石一裂为五,似五指并拢,尖削圆润,参差不齐。
佛掌石 在三斧石和佛指石之间。石似竖起巨掌,五指不齐。
三斧石 在佛掌石上。三石断开,如神工鬼斧所劈;旁有卧石,若一柄神斧。
禅定石 在莲台峰西北。两石相对,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形若老僧禅坐。
浑圆台 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罗汉峰北。石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独立路侧,气势磅礴。
蘑菇石 位于莲台峰北腰。从浑圆石东南一望,两石高叠,上石扁圆极似蘑菇伞盖,下直圆若伞柄。
大象石 东距浑圆石百米。石呈长方形,象眼分明,象鼻长垂,看似悠然徜徉在松林里。
马头石 在大象石西。岗顶横卧一巨石,形似马首低垂,马嘴紧闭;前有大石如鼓。
海狮捕食 在马头石东北。悬崖高踞一石,形如海狮,头朝下,看似紧紧盯住了猎物。
蜗牛登山 在石笋峰顶。从天门峰、清凉台眺望,其石窝圆,细颈出壳,曲线流畅,盘旋峰巅,酷似蜗牛登山。
定海神针 位于蜗牛石西侧。石高7米,浑圆直竖,顶尖削,下临深渊。云浮峰腰,其石半露,别有情趣。
仙人倒晒靴 有二:一在宝塔峰南侧,形似一只长筒靴,倒置悬崖上;一在聚玉峰东,与宝塔峰靴石成双成对。
飞鱼石 位于仙人靴石西。石长条状,首尾清晰,浑身布满苔鳞。由书箱峰观之,犹如大鱼悬附在峭壁上。
鲸鱼闹海 在会仙峰、中峰俯视,天门峰西南,有一石长25米,横亘岗顶;头微翘面东,每当云海弥漫,状若巨鲸在银涛白浪中沉浮。
问天石 在中峰与会仙峰之间。石高约10米。四面峭壁,游人只可近观而不能攀登。游人投碎石于其上,颐指天意,诘问祸福,多为游戏之举。
天钟石 由文殊洞、石棺峰等处仰视,中峰西侧有凌空孤石,四面无遮,酷似宏钟从天而降。
美女石 古称美女峰。在沙弥峰西。石削长、细腰、高束“黛髻”,如古代仕女。南有猫碗峰,隔谷相望,构成一幅美女唤玉猫的画面。
龙泉剑 位于双峰北、点将台南。一石如利剑嵌入平台,剑柄露外,旁有崩石。相传为常遇春将军插剑所化。
灯笼石 在天柱峰东、赤石壁上。由青峭湾天柱馆东望,“灯笼”高照,映红岩壁。
鞋石 在东阳涧琉璃滩左。巨石形方平,如一鞋置于路旁。
飞石追猪 由狮子峰与天蟾峰之间的小峰巅(古称天华峰)眺望,东北山梁上有前后两石,相距20米,一高一低,相对落差10米。低者如野猪狂奔,高者似飞石滚动,紧追不舍。
石碑石 古称石碑峰。位于狮子峰北、天花峰西。巨石屹立崖端,方正如碑,高约40米。古人诗曰:“山断空令近玉京,一碑就石琢磨成。烟揩雾拭明如镜,留与游人记姓名。”(宋陈岩<《石碑峰》)此为无字碑,观之发人幽思。
仙人石 在天蟾峰北峰谷中。一石拔地而起,高90米,从峰顶俯视,若巨人行走峡谷。
兔子望月 在翠盖峰与上莲花峰之间。远观若兔子翘首凝视苍穹。
天窗石 在狮子峰至九子寺半途中,靴石北侧。石下掏空,有洞口,东西贯穿,呈喇叭状,宛若天开。可纳20人,入内冷风倒吸。红日东升或西沉于狮子峰顶,光线可透射进“窗口”。
醉翁石 位于独秀峰西南。石似老翁坐靠崖壁,石下有涧,四周峰耸如林,“老翁”神情看似如醉如痴。
龟兔赛跑 在双溪寺东、去九子寺途中,路南光滑石壁上,两大巨石一前一后:前者似兔子下山,后者形若老龟,背上还驮着一只“小龟”,正在追赶“兔子”。
斗鸡石 在狮子峰南。两石相对,一高一低,似雄鸡引颈振羽,互相争斗。
灵龟探海 位于上莲花峰东面千仞悬崖顶上。石若巨龟,龟首长引,浮于云海之上。
罗汉晒肚皮 位于中莲花峰西。两石相叠,下石如躺椅,上石如胖罗汉仰面倚靠其上,头微微抬升,肚腹圆滚微挺。
野猪上山 在中莲峰东。由泉潴峰和天门石之间东南一望,其石似野猪奔走上山,传说是“飞石追猪”中的“野猪”逃命至此。
天门石 位于中莲花峰北、泉潴峰西南。一小峰由巨石叠架而成,峰腰镂空,东西相通无碍;南北石壁似天然门框,顶有长6米、宽
4米的扁石覆盖。倚“门”四望,清风拂面,峰峦环绕,独具胜境。
三叠龟 在小天柱峰西北。三石相叠,有小、中、大之分。石南端突伸,形如三只龟头。看似一只大龟背中龟,中龟上为小龟,其憨厚滑稽,形态令人捧腹。
花窗石 在九子峰东。垒石成堆,犬牙交错,上有横石覆盖,下有孔隙透光。
天狗石 俗称天狗吞月。在青沟溪口南望,十八跳石西北有一石悬附峭壁上,昂首朝北,状如天犬。
雷打石 在翠盖峰麓、舒溪之畔。巨石方圆约200平方米,高
8米,横竖岗顶,因遭雷击一分为二,断堑深沟不可逾越。上平阔,为山民天然晒谷场。
龙珠石 在上雪潭上。舒溪两侧悬崖,中有一石浑圆如球,正好卡住谷口。砥柱中流,雪浪侧溅,远望犹如苍龙含珠。
三、九华山地貌
花岗岩体虽很坚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冲刷,逐渐把它分解开来。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于8000至13500万年之间,是地下深处温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浆,沿断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处凝固,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即岩浆外部冷却,内部温高,胀缩不均,形成岩体中的原生裂隙——节理;岩体形成后,历尽大自然的沧桑,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构造节理;岩体经风化作用过程产生一些次生节理,即片状节理。九华山主要节理的组别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数组。加之,岩体又为北北东向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铁家冲断层、狮形——窑头断层、北东向陵阳镇——岭上苏断层、五溪桥断层、岔泉岭断层切割。九华山花岗体虽很坚硬,但大小岩隙众多,可说遍体鳞伤,十分有利于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作用的进行,巨大山体被离析肢解,形成撑柱凌空的大小石峰、峰上的危崖悬瀑和峰间的深涧幽谷。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为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形态万千、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
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
(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等。九华山体的中山,峰形奇峭,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鬼斧神工的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特别是地势高的地带,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
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
(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与花岗岩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山体小,山顶和山坡分布的怪石,也明显减少。
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过去登山石级多顺岭沿岗修建。
沉积岩——砂岩、页岩和灰岩等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
(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其中质纯、厚层灰岩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发育,如九华山南麓的神仙洞、鱼龙洞即是。
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不像山体具磅礴雄伟之势。它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抗风化剥蚀最弱,高度更显低下,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另外,五溪桥和朱备店一带,也有零星丘陵的分布。
九华山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它们均沿垂直节理发育,汇流区又较小。九华河和青通河的支流也多受节理控制,如九华河的支流——缥、双、舒、濂四溪都沿近东西向节理发育。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蔚为壮观的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河谷横剖面多呈峡谷和谷中谷状态,两岸奇峰夹峙,显得分外险峻。特别是龙溪(九华河的一段),从龙池到二天门,一连作了五次转折,常在端点形成碧水深潭,联贯在一起成晶莹璀璨的串珠,故有“一水自萦绕,五星相贯联”之称。
另外,受构造或岩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的源头,偶有山间盆地的发育。前者如九华盆地,处于中龙山—九华街断层带,又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接触带,经流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蚀构造盆地。后者如老常住盆地,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东南侧,因上升幅度较小,相对地势低,经山坡剥蚀后退和流水冲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黄石溪的源头之一。
附录:冰川遗迹争议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考察了长江中下游的庐山、黄山、天日山和九华山等地。他首次论证我国东部存在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创立了冰川学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冰川学派,推动了我国地学界对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李四光教授考察九华山后,认为九华山的山体和高程较庐山、黄山为小,不足以形成较大冰流,而以冰斗和悬冰川为主。九华盆地具有“围椅”状特征,盆底低下,而且没有断层痕迹,是典型的“冰斗”,称“九华冰斗”。
自李四光教授倡导我国东部冰川学说以来,引起中、外地质学界的兴趣和争议。对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议,一是我国东部山地气候的寒冷的程序和雪线高度;另一是对冰川遗迹判别标志。有的学者把九华山大小桥庵之间一组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堆积,称为冰碛物;有的学者则根据堆积物的粒度组成、砾石形态和结构以及岩组特征,认为大小桥庵之间砾石层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堆积,并非冰碛物。当初,李四光教授认为典型的冰斗——九华山盆地是冰斗冰川刨蚀作用而成。而后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九华盆地不仅为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通过,而且盆地又是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接触带,流水循这样地质上的薄弱环节侵蚀形成了盆地。另外,盆地的形态特征,与冰斗形态指数相对照也无共同之处。此外,九华山至今尚生长着第三纪孑遗植物,从现在获得的古气候、古植物资料,都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发育冰川,提出了质疑。
当然学术问题的争议,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在争鸣中,以事实为根据,才能真正科学地还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大家所接受。
分布九华山区的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的黑色硅质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灰色厚层灰岩、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细砂岩等,它们都经褶皱或断块隆起构成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九华山区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侵入岩体构成,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岩体组成,它沿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近东西向伸展。岩体接触面大多数外倾,倾角40—
50°,与围岩接触发生接解变质,其宽度为数百米。该岩体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成分可划分三个相带。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构成岩体的主体,分布面积最广;边缘相不发育,一般宽约数米至500米,以细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还含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等。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陡悬式中心峡谷区,九华的奇峰、怪石也多分布于此。
青阳岩体分布于九华山的外围,形成于晚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岩体本身为九华山岩体侵入破坏而不完整,侵入围岩为下古生界,接触面外倾,接触带发生明显变质现象。根据岩石成分和结构,可分三个岩相带,中心相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占岩体出露面的70%以上,边缘相以细粒花岗岩为主,宽数十厘米至数十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及角闪石等。它组成的地貌景观以低缓的丘陵和低山为主,与九华山花岗岩岩体形成的中山地貌,构成鲜明的对照。
九华山在漫长的地质长河中,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与皖南广大地区一样,处于稳定的滨海或浅海环境,海水深度不大,地壳稍有升降就显得海水进退频繁,但基本上没有超越海域环境,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但以沉积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变。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晚期),地史上发生了印支运动,它对九华山区的影响很大,不仅发生强烈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而且沧海也随之成为陆地。
中生代中、晚期,九华山又受燕山运动干扰,尤其燕山运动二期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断块活动显著,而且岩浆活动活跃,导致九华山花岗岩体侵入印支期的青阳岩体之中,发生强烈的穹形断块隆起,这样就奠定了九华山的胚胎。
新生代早、晚期,九华山区再度发生显著的间歇性断块运动。尤其喜马拉雅运动期,九华山发生数度隆起,高度显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层状结构。覆盖在九华山花岗岩体上的沉积岩被冲刷殆尽,深处的花岗岩脱颖而出,形成了九华山的雏形。
新生代晚期至今,九华山的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九华山再度急剧隆起,并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岗岩的断裂、节理等薄弱环节加速切割,因此九华山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观。
前一篇:2017安徽九华山九华街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