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20-08-31 20:45:58)
分类: 2014鲁豫陕游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年8月7日游华山景区,历时约13小时,下雨多雾多云,能见度差。
    从北峰下山,最省力的方法,就是乘坐索道。另外有两条步行道,一条为通常所说的“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峪”登山道,包括了自古以来华山唯一登山道上的沿途各景点,这条经典的登山路线至今仍然是登华山的最佳选择。另一条为上世纪90年代黄甫峪的“智取华山路”,这是第二条登山道。
     游览路线:北峰→聚仙台→老君犁沟 → 群仙观→ 二仙桥 →百尺峡 →千尺幢→ 回心石→ 九天宫→青柯坪 → 通仙观→响水石→ 仙姑桥→ 毛女洞→ 混元石→ 莎萝坪→小上方→希夷峡 桃林道院  →五里关→ 寿山→ 鱼石→五岳真形图碑 →华山门→五龙桥   →华山山门→玉泉院 →成祥酒店
从北峰下来,就是老君犁沟
    老君犁沟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深不可测,有石阶七百五十多阶。“犁险于幢,幢险而犁突。”这是对老君犁沟的描写。 传说太上老君过此处,见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至今在西侧的崖上仍有石沟赫然若犁槽。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老君犁沟”原为“老君离垢”。用道教的话说,这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传说道教祖师李耳曾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左侧是以前的古石阶。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这里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左侧便是老君留下的犁沟
    传说,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李耳驾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故被称为“老君犁沟”。事实上,山沟是山水长期冲蚀而形成的。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老君犁沟险路的开凿也是历经了几个朝代,经过几十代人努力的结果。明末清初时,随着千尺幢、百尺峡道路的凿拓,犁沟才有了石阶300级,并架设了铁索,现在沟中还留有清雍正年间的铁桩。历代有关老君犁沟的诗文颇多,清颜光敏有《犁沟诗》:犁沟断绝壁,直上无回藏。熊径复鱼贯,谁得相扶将。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相传古时,太上老君驾青牛路过华山,见开山凿路的道徒及工匠们万般辛苦,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解下随身佩带的如意化为犁桦,驾牛扶犁开出此道,路因此得名。今沟左顶端还有“老君挂犁处”景观,原置铁犁一张,高丈余,游人每至此,皆履险攀崖,手扶其犁,以祈请农事吉祥。沟右顶端有铁牛台景观,传说是当年老君拴牛的地方,只可惜铁牛不知何处去,只留牛台空悠悠。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洞里瓮  
   在群仙观上方登山道路旁,在老君犁沟下方北侧的石崖上。
    在华山北峰,过千尺幢经百尺峡,就到了北峰最著名的老君犁沟。这里最为吸引人的,除却“犁险于幢,幢险而犁突”的殊胜景观,除却老君犁沟尽头陡峭到连山猴都难以逾越的“猢狲愁”,光是崖壁下一口幽深的石洞,就足以让四海游人纷至沓来。足蹬石窝手揽铁索攀上石顶,再走过一个独木桥就到了山洞口。山洞不大,也无怪石嶙峋,洞里杂草丛生,冷风习习,一切都是寻常之景,偏偏在这些景色中,很突兀的多了一个瓮。瓮之大,远远大过洞口,关于如此大瓮是如何装入洞口的已经令人费解,偏偏的,瓮里还套有一个瓮,两瓮一体,无从分开,这个大瓮就像是一道山门,阻隔着今人和某个时空的交错,让人愈发觉得神奇无比。
    先有洞还是先有瓮
    有人说,定是先有了大瓮才有了石洞的,年方日久,石瓮仿若根植于此,经历了太过漫长的时间之后,隆起的山峰上有了山洞,石瓮也就在了洞中。站在华山北峰,看重峦叠嶂间仙雾缭绕,我忽然觉得,一定是先有了这一方上可触天下可探景的仙洞,才会有了这巨大石瓮。华山的年龄要远远大于一口瓮,那么山洞自然也有了一把年岁。
    看着石洞口那八块并列的巨石,如若我来讲述这个故事,我想,此处一定与八仙有关。
    话说八仙云游四海,来到五岳之首华山,在北峰崖壁下歇脚。但见天色将晚,乌云密布,顷刻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铁拐李向崖壁一指,变化了一方山洞,众神仙盘坐洞中,观雨喝酒,好不快活!大雨下了一整夜,清晨时雨过天晴,八仙走出洞口,看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景象壮丽,于是相约再来此地。为了记住这方佳境,铁拐李取下随身的酒葫芦放在洞中,酒葫芦落地变成黑色大瓮,何仙姑说,不如在瓮里再放入一个酒葫芦,以后八仙来此相聚,以此瓮为记。于是,巍巍华山北峰,壁立千仞中有了这方山洞,洞里有了那口大瓮,放进瓮里的酒葫芦慢慢的也变化成了一口黑色釉瓮,两瓮长为一体,无从分开。
    今人攀援华山北峰,必到老君犁沟这处险境。跃上岩石,俯身洞口,看看那个比石洞口还要大的黑色釉瓮,你可闻到香醇的酒香阵阵,附耳在瓮壁上仔细听,你可听到八仙把酒言欢的笑谈声?
    游人多奇异其洞口小,瓮体大,如何将瓮装入洞内,因此成为华山十大谜之一。民间传有绕口令说:“洞里有个瓮,瓮里有个洞,洞里的瓮里有个瓮里洞,瓮里的洞里有个洞里瓮,不知道是先有洞还是先有瓮。”小中寓大,大中寓小,奇趣横生。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红框内是群仙观,上去不远就到洞里瓮了。瓮已碎,真成千古之谜了。
    因进去道路较险,进洞困难,因此此景点早已被封。不过以前不是翻进去的,貌似是从左侧那个树旁边过去的,当时应该有条小栈道。为防止出危险事故,石壁上一些石窝也被凿平防止游客翻进去。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图中间那个巨石翻进去就是洞里瓮了,自北峰西侧向下观洞里瓮。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二仙桥
     桥上孤身一人,回首望去,似乎在等待另外一个.......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百尺峡
    百尺峡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大约50米左右,石阶91级,但仍是华山天险之一。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
    千尺幢、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凿的,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一九八五年又凿为复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路边现在也还有原来被废弃的道路,看看原始的道路,就知道原来爬上去有多么艰难。简直就是梯子。如果没有铁索的话,还是很危险的。
    千尺幢和百尺峡,称为华山天险的第四关和第五关。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平心石、惊心石,石不动,心动。
    到了百尺峡顶端,能看见一个悬石,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上面写着“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后边的这颗石头被称为“平心石”上面写着“平心石”,还真是对比。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旁边古人走的路,能不心惊?即便如此,我也试着爬了几米,使得旁人心惊。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天仙洞
需要咒语才能开,你我皆凡人,如何能开?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千尺幢
    千尺幢是在山崖极陡处开出的一条小路,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大概石阶370余阶,每级石阶的宽度只容勉强侧放脚掌,道路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上下。这里必须握住铁索,手足并用,沿陡峭的山路攀登。千尺幢形如裂隙,四壁直立,凿石为梯,两边都是岩石相立,如同穿行井中,向上看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井。回头看去,一片雾气,没有边际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旅途,前面的劳顿,顿时化为乌有了。
    幸好两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铁链。(在90年代前是没有台阶的,是山上的道士手工琢制的刚刚能放下脚的“脚窝子”,一直到“井口”,两旁有可助攀爬的铁链,攀爬的难度比现在的台阶难度大得多)仰望天际,一线天开。俯视脚下,如临深渊。
    千尺幢通天道的打开是在汉代。原来的登山路不在这里,而在华山东侧的黄神谷。秦昭王令工施钩登华山就是从那里走的。至今在东峰博台下还留有两处石刻。据《七修类编》载,莲峰之路本无路可通,因有人从北斗坪望见猿猴上下于崖隙间,探奇者循猴径而登,才发现了此条登山路。“此载虽无年可考,但却有站北斗望华岳”的记述。自汉武帝从黄神峪迁西岳庙至官道北(今西岳庙址),人们更开始从华山谷道入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千尺幢”和“百尺峡”处,既没有铁链,也没有石阶,人们只能“穴空迂回,倾曲而上。”我们从唐代李白写的《黄神谷晏临汝裴昆陵十四明府序》上看出,他是从黄神谷旧路登华山的。杜甫诗中对“千尺幢”也只是简单的提到过:“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括(指千尺幢)通天有一门。”说明此时两条路皆可通行。到了明代,描写“千尺幢”的诗、记等就极多。阎尔梅在《箭括》(千尺幢)中写道:“险光一线开,窄峡夹青天。蹑登先妨膝,扳崖侧用肩。木梯撞外补,铁井中悬。怪石横如窦,阴风直上穿。”杨嗣昌也曾这样记述过“千尺幢”:“形如槽枥,持金绳、探石窦以上”“金  ”、“金绳”即是指铁链,“窦”是指石窝、脚窝。说明,在明时千尺童已经安装铁链,凿有石窝了。解放后游人逐年增多,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发生“绣山童”事件。这里的道路曾作过两次大的修整。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太华咽喉
     千尺幢尽头的门(右侧尽头)有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 只要把此门盖上,无人能过。真正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主要是因为此处,迫使解放军从后山寻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咽喉的喉呢,想来随着道路的拓宽,把喉给切去了,不过倒也符合实际,现在的路只能叫咽了,已经无喉的狭窄了。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注意看两边的铁索,都是通过在岩石上镂空挖洞,才装卸上去的。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千尺幢楼梯越来越陡峭,到最上层,几乎是90度的攀爬。这时一个好手套真的很管用。又见旁边古人走的路。
古代遗留下来的老路,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但仍然可见原先的艰险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难得一见的千尺幢下的瀑布,洗洗手,去去乏。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摘自网上天晴时的千尺幢照片,左侧为复道,右侧为老路。 
1985年在千尺山童、百尺峡处,又各开劈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转载]资料篇(1058)西岳华山(转自花开了)   西岳华山
 迴心石
     我认为应该为“回心石”,只是到了这里,想回头下山,只怕还是要走回去,还是叫“迴心石”吧。
     为什么起名“回心石”呢?原来,这里距山门口已五公里之多, 旧时从玉泉院到青柯坪的华山峪道并未整修,行走艰难,攀登华山的游人能走到这里已然不易,虽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长,人确很累,到这里才算真正开始上山,况且眼前就是又陡又长,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峡,势如刀削,天开一线。而到此后,再往上行走山势只会愈加险恶,便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不敢前进,回心转意,视险而归。正因为如此,古人又在附近四周的悬崖上刻写着“迈进”、“余勇可贾”、“英雄进步”、“脚踏实地,步步留神”等激励话。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不敢前进,回心转意,视险而归。由此可见“回心石”是对一个人意志的检验。所以回心石是华山对一个人意志的检验。
      相传,元代陇西人贺元希在华山修道时带领2个徒弟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天长日久,两徒弟就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跟上师傅学点东西,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而且天天吃苦凿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天他带着他的两个徒弟在南峰下长空栈道为自己凿石造室。当开凿“朝元洞”时,需用绳将人缚住,悬在空中坚难的作业,两个徒弟便在峰巅垂绳,他在下边日夜凿洞。两徒弟心怀叵测,砍断绳索,眼看师傅坠入深渊。两徒弟随即下山,万没想到,当跑到“回心石”时,突然发现贺希元却从山下迎面而来,他俩吃惊非小,跪下求饶。因此已知道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又随师傅上山修炼。于是,三人又回到南峰继续凿洞,修炼道功。后来两徒弟也都修炼成仙了。后人便将二徒表示回心转意的地方叫“回心石”。不过,这只是道教宣传得道成仙之事而已。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心平则路平,可我心平了,路可是越陡了。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新修的九天宫
    九天宫又名东道院。门口悬挂的“八景华清”匾额,为清光绪所书。殿前悬挂的“盘道连云”木额,则是清慈禧所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院落,明万历年间,这里有“太华书院”。清康熙五十三年,道士郧礼慧改建为九天宫。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宫内奉九天玄女塑像。在灵官殿内供有王灵官像。在殿东北的石壁之间,有古时太虚庵和藏经阁。庙宇坐东朝西,规模较小,有正殿三间,楼阁道舍20余间。正殿供奉九天玄女,故原名九天宫。1950年和1982年,曾两次对该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无心观望啊。
    玄女为上古神女,圣母元君弟子,曾助黄帝打破蚩尤。伫立院前,可望和合二仙,水帘洞,狮子看寿宝,白马过天桥,凤凰单闪翅,二仙下棋,寿星桃,金龟戏玉蟾诸景。
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青柯坪
    青柯桥下行几十米到达青柯坪。 闭门不开的“青柯坪”
    青柯坪,因此处生长青柯树而得名。青柯坪叶浮苍点黛,密集在坪上。这里诸峰罗列,泉水淙淙,古松青翠,山鸟啼鸣,上山和下山的人们均在此小憩,热闹非凡。坪侧有紫云宫,九天宫,通仙观,太华书院遗址等景点。
     站在坪上,可观华山四周景致。向北眺望,八百里秦川,田畴如画,渭水东流,洛水南下,真是“华山独灵异,草木桓新鲜。山尽五色石,水如一色泉。”东北山巅,可望见“金龟戏玉蟾”,那金龟玉蟾形象自然,栩栩如生很是传神。坪东“云台”插秀,南侧西峰壁立,瀑布倾泻,极为壮观。水帘洞口,青石间丹,显出两人之形,为“和合二仙”。西南峰巅上,二仙下棋凤凰单展翅、白马过天桥、寿星石等四大景观,格外引人注目。在西面的狮子岭上,可观“狮子滚秀球”。这里,既是憩息的好场所,又是观赏自然景色的“天台”。因此,有不少文人名流、达官贵人都在此留下了足迹。柳宗元、袁宏道曾在此写下了《水帘》诗,王履写画题诗描述了看到的“金龟戏玉蟾”情景,王士正、颜不敏也用题诗描术述了青柯坪的自然景象。明代范守己在《青柯坪》诗中写道:“四望群峰绕,千盘一路通。岩居皆羽客,悬度总仙宫。树影摇深壑,泉声落半空。登临聊驻足,屐齿欲凌风。”意境虽然一般,但却全面描写了这里观、峰、路、宫、树以及人们攀登到此的情景。唐代柳宗元将华山西峰水帘瀑布写得活灵活现:“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忽如朝玉皇,无冤垂前旒。”他把水帘比作封建帝王头冠前后的玉串。
    青柯坪东侧有一峡谷,沿谷南行绕至坪后,那里有“梅花洞”和“雪花洞”,因洞内石纹斑点好似雪花和梅花而行得名。此处因路还未修整,故游人很少。
    在青柯坪上有通仙观、东道院、西道院和太虚庵四座庙宇。
    在通仙观南,明嘉靖已酉年,即1549,在这里还建有青柯书馆。明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冯从吾又重建此书馆,更其名为“太华书院”,并在此讲学,跟随他学习的人有三百多。可见明代这里的盛况。冯从吾,字仲好,号少虚,长安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工部尚书、太仆少卿、御史、太子太保。辞官后开办书院,担任主讲,著有《太华书院会话》。
    青柯坪风景幽美,名人辈出,故而有人把此地又称为“小蓬莱”。登临到此,华山胜景可知一半,仰望一下华山也算是朝了山“朝北斗,望华岳”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但也有不少人在此回心转意。为此,古人在“千尺山童”下端石壁上刻写“回心石”三字。劝告游人“登临绝顶”需再接再厉,方能一揽群胜。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青柯桥

九天宫右转几十米到达青柯桥。2014陕西华山自古一条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