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求道之心应当是怎样的?
(2019-10-03 22:21:00)
标签:
文化教育健康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何晏注: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邢昺疏: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皇疏引栾肇云: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 济民以道,非以济身也。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也。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
朱子集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朱子所解的“道”为事物当然之理,确实理解得有些随意啊,有很多人都有谈到这个问题,我就不再去谈了。)
孙奕《示儿编》:“孔子岂尚未闻道者?苟闻天下之有道,则死亦无遗恨,盖忧天下如此其急。”
黄氏后案:依何解,年已垂暮,道犹不行,心甚不慰,世治而死,乃无憾也。依朱子说,是因至道难闻,老将死而昧于道,深叹其不可也。汉书夏侯胜、黄霸同下狱,霸重欲从胜受经,引此文,与朱注合。新序杂事一引此云:“楚共王卒用筦苏,退申侯伯,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于没身不寤者也。”意亦同何解。式三谓此言以身殉道也。朝闻当行之道,夕以死赴之,无苟安,无姑待,成仁取义,勇决可嘉矣。唐书郭子仪传赞曰:“遭谗惎,诡夺兵柄,然朝闻命,夕引道,无纤介自嫌。”王伯厚集:“朝闻夕道,犹待子仪。”引用不误。
从上可知,前人分三种观点。这么多前人的注疏和文章,是依谁的意见呢?夫子的本意是,疾世无道,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正如《示儿编》“孔子岂尚未闻道者?”此句,可见夫子非指己身。而夫子也会用“朝闻道,夕死可矣”来给弟子们讲课,我觉得夫子会从三个层次上给弟子进行讲解:
一、夫子忧天下无道,愿世治而死无憾。夫子说,我真希望世人能闻道乐道,可如今的社会哪有性道可言啊?我呀,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夫子接着说,你们作为我的弟子,可要好好修习道德仁义,不使道德沦丧。虽至道难闻,但你们仍要志于仁,好仁不已,若你们修业有成,终能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夫子又说,不止弟子该学习,就是天下的有识之士,也该当有闻道之心,也能如我这般乐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后人引用此句时,还未到夫子至道境界,又不为世道感叹,只为己身求道,此等引用亦无不可:个人作为世道之一份子而求己身之道,若人人皆有此心皆能求道,则天下有道之日可期,此正引用无误也。至于黄式三谓此言以身殉道,尤其成为另一番意思,虽非夫子本意,却自有其道理。志道之坚,无惧于死,至死方休,君子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已闻道,其实也是已经悟道了,是入道之人。应就所学,作一番事业,直接就言死,是把闻道说得太过了。夫子自己闻道悟道后,就是遇到陈蔡之困,也始终坚信自己背负教化世界的义务,也没有就敢死。所以,朝闻夕死只是让人知道闻道和生命一样重要,是死也值得的事情。也是陈蔡之困等事,才让夫子疾世无道,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朝闻夕死可矣,否则纵寿八百年,亦枉为人。话虽如此,但如白活八百年,有人却喜欢如此,见天地万物之来去,无过即可,饱个眼福挺好。所谓人各有志,不必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