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论语》:礼的核心是什么?

(2019-07-20 20:37:39)
标签:

教育

文化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字子丘,春秋末鲁国人其生卒年无考。朱彝尊经义考》:家语弟子解、史记弟子传均无林放姓名,惟蜀礼殿图有之。又曰:汉人表,孔子弟子居五等者有林放。

邢疏:林放,鲁人也。问於夫子,礼之本意如何?“子曰:大哉问”者,夫子将答礼本,先叹美之也。礼之末节,人尚不知,林放能问其本,其意非小,故曰“大哉问”也。奢,汰侈也。俭,约省也。易,和易也。戚,哀戚也。与,犹等也。奢与俭、易与戚等,俱不合礼,但礼不欲失於奢,宁失於俭;丧不欲失於易,宁失於戚。

“礼之本”。黄勉斋《论语注义问答通释》:本之说有二,其一仁义礼智根于心,则性者礼之本也。故中者,天下之大本。其一日礼之本,礼之初也。凡物有本末,初为本,终为末,所谓“夫礼,始诸饮食者”是也。二说不同。集注乃取后说,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则便以俭戚为本。我认为朱子所说,还未尽然,而邢昺说奢与俭、易与戚等,俱不合礼,但礼不欲失於奢,宁失於俭;丧不欲失於易,宁失於戚”更与夫子的意境吻合,这或者是“性者礼之本”。

二说是以前注者的理解。而夫子或者论语编者认为礼之本是什么?上章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不知道是不是藏着答案,我大胆揣测论语编者是把“仁”作为礼之本。刚好读着论语集释时看到《读四书大全说》表达了相同观点:俭与戚近乎仁,而非仁之全体大用。奢与易不可谓仁,而亦非必其不仁。仁也、中也、诚也,礼之本也。勉斋言天下之大本得之矣,通范杨之穷而达圣人之微言者也。

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中国一切学问皆重根本。例如酒由水造,水是酒之本。又如百川归海,河为海之本。故祭祀供酒,只供白水,祭海神则先祭河神。”这个意思是指“本”是相对而言。所以,礼之本,朱子以俭戚为本,邢昺、皇侃等人又在俭戚之上讲仁,以仁为本,如果还要再往上追,则性道是本。

林放为什么要问礼之本呢?朱子说: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

论语编者为什么要谈礼之本?我认为,前面说了“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的事情,所以这里就开始探求礼之本,实际上是要根除僭滥的土壤。

林放问了后,夫子开始讲解。李炳南先生说: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等。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

夫子说,与其奢也,宁俭”。这句当中的“李炳南先生指出:“此礼与丧礼对称,当指丧礼之外的诸礼。兹以祭祀为例。祭祀注重诚心,奢则失其诚,从俭则无此失,可得其本。

“奢”,是指搞热闹,做排场,争面子,不能“节用”。与“节用而爱人”不一致,所以奢在礼和治国上都是不足的。

钱穆对“礼与其奢也宁俭”的论极好: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与其奢宁俭。

“易”,治,和易,和顺而有条理。表现在丧礼上,如朱子所说: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虽然礼讲中庸之道,讲“礼之用,和为贵”,但丧礼是特殊的,讲办得顺畅圆满,像搞政绩一样,让别人说你们这家子人很会办事,这有什么意义呢?反而落下一个这家人缺少感情、人情味不够的印象,实际上他们心里可能还觉得你们到底是在办喜事还是在办丧事啊?

礼节也讲用心,用和易行礼是可以的。但丧礼讲用心,这个时候的心性,是感情上的哀。再说丧礼该奢还是俭,我认为,这个原则的把握应根据与其奢也,宁俭”,在不奢的情况下,俭并非是最好选择,在奢与俭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尺度是最好的。为死者办一个符合身份的葬礼,避免因奢而过,因俭而不及,“死,事之以礼”,这是办丧礼的家人要处理得当的。

易的解法,郑注说是“简”。这个简和俭的意思极相近,在理解上:一般的礼与其奢不如从俭,而丧礼不但从俭从简,不如(更应该)哀戚。这样理解在语意上也会通,但却有强行转折的感觉;前面说俭,后面说简易(其实也有俭的意思),似有顺承下来说丧礼这一例外情况,符合通常的表达方式,而言“易”不继续用“俭”字,或是出于文学用字不重复的考虑;如果用“更应该”的意思,语意就更顺,但与文内的“宁”字不很相配,或者是我们理解上的一厢情愿。“简”与“哀戚”并不是很有对比的味道,不如“节文习熟”与“哀痛惨怛”之间的对比味道重,后者更是常人办丧事的两个极端,夫子更可能以这样的情况拿来对比。所以,我取朱子的解释,郑注也供大家思考。此外,陈仲鱼谓时人治丧以薄,与郑注的简意极相近。

“戚”,哀戚,这是本心的表现。朱子说,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

皇侃疏:或问曰“何不答以礼本,而必言四失何也?”答云“举其四失,则知不失即其本也。其时世多失,故因举失中之胜以诫当时也。”皇侃也认为奢俭易戚都不是礼之本。群经平议也有类似观点:盖礼则奢俭俱失,失于奢不如失于俭,故有宁俭之言。

礼为何宁俭宁戚?《檀弓》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朱子集注:“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礼要合宜,和为贵。相对与奢易,俭与戚更接近礼之本,事物之初性,事物之本该。

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刘氏正义:礼器云孔子曰:‘礼不同,不丰不杀。’盖言称也。”又曰:“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不同者,礼之差等。礼贵得中,凡丰杀即为过中不及中也。过中不及中俱是失礼,然过中失大,不及中失小,然则二者相较,则宁从其失小者取之,所谓权时为进退也。

夫子并未言明礼之本是什么,而只答以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是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真正的礼本,而夫子讲到这里,他认为讲够了,听者都能继续思考下去得到答案。

鹿善继《四书说约》:“天下事实意为本,苟无其实,繁文愈盛,只增其伪耳”。真心为实意。礼,不求外奢,而求内情。象丧礼最能说明内心,如此礼之本可见。俭与戚,虽然近于仁,但也还不合礼,未到善与美。凡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有一个善与美的止境,所以做到了俭与戚还不够,还得继续追求更高的仁德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