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孔子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2019-06-21 12:12:32)
标签:
教育文化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即有若。其生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少孔子四十三岁,为前508年;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少孔子三十三岁,为前518年。比较而言,《家语》材料较为原始,更为可信。
我的分析,从不专业的角度看,如果按史记少孔子四十三岁来算,则孔子没了,有若的年龄是29岁,这个年龄在我看来嫩了点啊,怎么可以“弟子相与共立为师”?而且就是孔子在这个年龄也没有得到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啊。我看还是生于公元前518年更为可信。
关于其卒年,史无确载,惟《礼记·檀弓》记“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可见其卒于鲁悼公在位时期(前466-前429年)。子游生卒为公元前506-443年,则有子至多活到公元前443年。
《朱子集注》:“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何注: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邢疏:人言不欺为信,於事合宜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言虽非义,以其言可反复不欺,故曰近义。“义不必信”者,若《春秋》晋士匄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春秋》善之,是合宜不必守信也。云“信非义也”者,《史记》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是虽守信而非义也。
《刘氏正义》记:孟子云“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是信须视义而行之,故此言近于义也。
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
“信”,则言可行可,长可矣。
“恭”,恭敬。包曰:“恭不合礼,非礼也”。自己要卑逊,但要近于礼,也就是要合乎礼节,这才能远离耻辱。恭敬不可过度,谦恭过甚则为失礼,不在礼内,会沦为虚伪、献媚,被人鄙视遭致耻辱。君子自重,恭敬也要合乎礼法,始终在度内,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恭近于礼,与上一章“礼之用,和为贵”是相承接的。虽恭敬于人,然而不能以礼节之,不能以礼为中和,就很容易被人轻视侮慢。有若此言的深层,实际亦蕴涵其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体会。
“亲”,与正的意思很相近。
“亦”,也。含虽然但是的意思,有转折关系。
“宗”,宗法、效法,准绳。
守信与恭敬固然为美德,但也不可绝对化,而应分别以义、礼加以规范。信须视义而行,因此孔子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即谓其不识大义、大体;而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若之言,正与孔、孟相合。钱穆说:“与人约而来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
有些学者认为“因”与姻同。但此章讲信、义、恭、礼,皆与“因”姻无关。“因不失其亲”,分为于人于事两种情况:于人,则亲近有仁义、讲恭信礼义的人,亦可宗敬。除了自己要做到恭信礼义,还要“因不失其亲”,亲近仁人义士。和仁义的人在一起,则被大家认为是仁义的,大家都觉得人以群分,你被仁人认同,所以大家也认同你。于事,则如果所行事乃非信、不恭于贼人匪首、乱臣贼子、犯上作乱之众,则所行事近于义礼者,不失义礼,亦可效法。
整部论语,有子讲了三个章句,到这里都讲完了。我们不妨了解有子其人。前面说过“弟子相与共立为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子与其他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相互学习的关系。因有子品学兼优,《孟子》、《史记》等记载,其他学生在孔子没了后有尊有子为师一段时间,以师礼事之。那么有子的学问到底怎么样呢?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虽然有子没有一直被当成老师,但有子为众人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异于常人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称孔子“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可见有若对孔子的思想高度和历史地位的准确认识。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对孔子的了解是多于他人的。
既以师礼事之,又弟子起而请避之,则见师与弟子间是亦师亦友关系,不独有子与弟子如此,孔子与弟子关系亦然,不外乎有德者居之。而非师者为大,不可使其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