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从教记三1:初二的第一节课
(2025-09-04 21:57:35)
标签:
教育 |
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知道了自己要教初二的消息。假期里下载的关于初三的所有课件,都要先放一放了。对于初二,自己也是满怀期待,新的学生,新的课本,让我充满了好奇。虽然年过半百,但是,冲动型仍在,对教育的好奇心仍然存在。
今天的上课,就发现了一个让我好奇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好了,对于一些东西,像是石灰之类的,根本不知道。甚至说起新闻联播,只有少部分学生知道。看来,看新闻的也少了。学习历史这门课,也需要知道天下大事啊。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手机。而手机上面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啥样的都有。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就需要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学生的身边事,喜闻乐见的事,来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自己教学上的改变。
自己的玄学居然失灵了。按照原先的节奏,似乎每隔两年,自己的教学地点就会发生变化。今年暑假,自己在等待这样的事情发生,一直没有。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惰怠,到底如何在年过半百之后,还如何转变?转变到什么程度?自己还是非常的迷茫,当下,只能是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如果非要说转变的话,就是所教的班级发生了变化,这次,成了初二级部、自己近几年来,一直教的是初三级部,会考的压力,学生管理的压力,都让我力不从心。现在想来,脱离初三的教学,也算是一种解脱。特别是想我这种管理学生能力较低的人来说。
今天,还有一个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估计会影响一段时间。或许会成为后半生的阴影,从此难以走出去。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呀,只能是埋头继续前行了。无论前路是漫漫还是灿灿,内敛自己,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上课还是要继续的,今天刚刚到校。就接到了教导处的通知,每个班增加一节课。这样,就有2节课增加到了3节课。每周回来2天的课程量,还是比较大的。一天是4节课,另外一天是5节课。想一下就非常的充实,让我充满了期待,这就是上课的魅力,有的时候,自己更喜欢和学生呆在一块。
开始,总是美好的。学生对于我的到来,居然也是异常的兴奋。在我站在门口的时候,就有课代表来问我,是不是历史老师啊?我说是!孩子们兴奋的走入了教室。在上课铃声响之前,我就提前进入了教室,告诉学生们:从今天起,我来教大家的历史课!
初来乍到的老师,和首次合班的学生,师生第一次见面,充满了好奇。初二的学生比起初三来,青涩了许多。刚刚合班后的学生,相互之间还是不够熟悉,不敢大声的相互交流。我的开场白,还是从吸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开始的。进入中国历史第三册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身边的历史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我是从黄巢起义开始的,和他有关的是造甲峪村名的来历,我也是很诧异于学生居然不知道这个村名的来历。圆形方孔铜钱是另外一个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通过央视的《鉴宝》栏目,告诉学生,历史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上课算是正式开始了。应该说是在自然的过渡中,先是说了中国历史一、二册的内容,再看第三册的内容。就从目录开始,让学生来读目录中的题目。下面的时间,我可是想了一个好办法,1840,就是一把撕住领子啊;1842就是一把撕住耳朵啊;1851就是一把把衣服捂住啊;后面的1864,不好谐音了。学生对此有恍然大悟之感,有的喜悦于言表。
单元的内容提要也是必须要读的,因为里面包含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需要划下来,背诵。再就是新课的上课。自己注意到了详略得当,像鸦片战争之前的贸易,学生自己看课本就行。
自己着重讲的是鸦片输入的危害,但是,这个问题还是不用学生背诵啊。林则徐虎门硝烟,则是稍微的解释一下硝的意思。以及虎门销烟的意义,则是需要立刻背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都是需要掌握的。鸦片战争的经过,基本不讲,但是,几个英雄人物的名字,则是需要记忆的。后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意义,这个可是重点啊。在粗略的讲完之后,就是引导学生背诵了。背诵的敲门就是根据地图来记忆啊,让学生看着地图记忆,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学生不长的时间就记住了,他们也是欣喜万分。原来,历史是这么容易学习啊。就是漫天的思考,漫天的讲述,时间节奏上,自己也拿不准,一直讲到了下课的时间。看来,作为一名老教师,备课还是必须的啊。
新的学生,新的开端,让我对这段经历充满了期待,算是自己教学的又一次尝试,尝试着改革,尝试着改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