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
(2024-07-23 10:56:58)
标签:
教育 |
近日,认真拜读了张华教授的著作《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完以后,对于课改的新理论,新思路,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张华教授,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地地道道的莱芜人,在新课改刚刚推动之初,记得是在2011年,曾经专门到莱芜做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专场解读,他对于新课标的思想界定,新课改的背景、意义等等,进行了阐释。让人对于新课改的各种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今,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理念、方法都有了革新,各学科教学已经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今后的课程改革之路将如何走?将走向哪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顺应当下的课程改革?对于核心素养、大观念、理解性教学、跨学科学习等核心观念,应该如何把握?坚守什么?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本书内容着眼于2022年新课标的修订后,书中所体现的各种理念,既是对2022年版新课标的解读,也是一次理论阐释和创新的过程。浏览这本书,核心素养成为一切观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知道,核心素养的提出,既体现我国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又借鉴世界共同核心素养框架,这一观点的提出,站得高、看得远。课标经过了三次变化,每一次都站在教育的最前沿,引领着一线教师将目光聚焦在世界教育发展的最前方。核心素养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理念。看到这里,你也许认为,核心素养距离我们很遥远,很难把握。其实,核心素养是一种大众素养,学到的知识+生活中的实践=素养。只有将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实践,才有可能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才是素养的外在体现。作为我们历史课来说,五大核心素养的观念,已经初步被老师们接受,接下来,就是要看如何在常态课中,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到每节课的备课之中,贯彻到每节课的上课之中。
张教授还提出:让一切知识和技能都成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即学校里的一切活动,甚至是学生的各种生活活动,都应该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我理解的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从生活中来,又改变生活。但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应该一味的说教、灌输,而是采取创新的手段。所谓的创新,指的是区别于以前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这是和大的发展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现在,我们的教育,比起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的需要创新。创新也是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是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教师的创新,就先从课堂做起。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创新意味着需要快速的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接受新的上课方式,用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种创造,体现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成长的方式。
书中还提出这样的观点: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对于此句的解释,更类似于我们原先说过的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又一个的知识。作为我们历史课堂来说,就是课标的引领和学案的导学。学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到一个前置性的作用。此后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是基于学案基础上的强化和提升。
书中提到,21世纪中国教育愿景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让教师创造着工作,让学校成为创造的乐园。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思想革命,创造,才能让师生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让创造的思想渗透到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创造的思想来引领着我们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再进行一次新的全新的课程改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