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在莱芜的足迹

标签:
教育 |
黄巢(?—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开国皇帝。
(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中和四年(884年),黄巢退至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黄巢在莱芜留下了较多的传说,先列举一二。
(一)在造甲峪的传说
据说,唐朝末年,当地香山东部有一座山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黄巢曾在此招兵聚将,故名黄巢崮。海拔320米,山顶岩石上有插黄王旗的旗杆窝,传为黄巢大本营;现在,崮顶还留有一个插旗杆的石窝子。
造甲峪村,就在黄巢崮南500米处,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曾在此建炉炼铁,铸造盔甲,故名造甲峪。村西有唐代造甲遗址,曾出土铁硫砟、铜硫砟、铁、铜质小型器物和钱范。
黄巢崮东面原有唐弥寺(也称藏弥寺),已成废墟。1927年前后,村里人曾挖出不少带色琉璃瓦和各种兵器、铁器。唐弥寺是起义军的老营,黄巢曾住在寺中。这里四面环山,较为隐蔽,且有铜铁矿和木炭资源。所以黄巢起义后,在此招兵买马,制造盔甲兵器。自1955年以来,先后出土有盔范、甲范、铸范。1976年,村民张化合、张更云还在村西整地时挖掘出铸甲模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黄巢起义”研究小组曾到造甲峪遗址考察,认为此处是黄巢利用当地资源和冶铸条件铸造兵器的地方。
(二)在黄巢崮周围的传说
莱芜区大王庄镇黄鹭湾村东山上,发现一处大型石寨。石寨位于村东北方向群山之坳,山寨正方山势相对平缓,易于攀登。山寨寨墙依周边起伏山脊而建,周长1304米,墙体宽1.5米,上下同宽。现存完整墙体766米,高均在3米左右,墙体结构工整。同时,在寨墙处发现十余处小型房基遗址。除山寨正面山势相对平缓,周遭寨墙外山势高耸,实为天然屏障。
此外,“黄鹭湾”这个村名也应与黄巢有关,“黄鹭”看似鸟名,但事实上这种鸟并不存在。“黄鹭湾”应为“黄路湾”,此处为黄巢军队进出山寨的必经之路,或因百姓忌讳“黄路”之名,而改作“黄鹭”;炉厂子村“黄窑沟”,也当与黄巢有关。黄鹭湾山寨遗址地处隐蔽,寨域广阔,山下望山上不易窥见,山上望山下一览无余。守住寨门,可万夫莫开。结合黄鹭湾山寨周边的遗址遗迹、民间传闻,此为黄巢屯兵之所应当没有什么问题。
黄巢崮东北有炉厂子、黄窑沟,东南有里二十村等冶炼铸造、烧木炭遗址,均为黄巢的活动遗存。相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在此建炉冶铁,铸造兵器,众称此地为炉厂子,借以名村。炉厂子遗址位于村北,南北长100米,宽40米,村东北的黄窑沟处有木炭窑址,传为黄巢冶铁之所;
里二十村西北,曾出土过刀、铲、铁棒等唐代器物及木炭,传为黄巢铸造兵器之所;
雪野街道大厂村,有黄巢山、跑马岭、山泉、藏弥寺等遗址。跑马岭、山泉在村南山上。跑马岭地势平坦,为黄巢军队练马术的地方。其北侧有一山泉,常年不涸,为饮水处。藏弥寺位于大厂村中,现仍有唐代石缸、银杏树,传为黄巢住所。
(三)黄巢与狼虎谷
公元884年,黄巢起义军失利,退到狼虎谷,他见这里四面环山,中有南北通衢大道,进能攻,退能守,是屯兵的理想地方,便决定在这里重整旗鼓,待机东山再起。村中有棵参天古树,这就是有名的"将军树"。他每天早晨在这槐树下习刀练武。
退出长安后来到泰山侧莱芜牛泉的祥沟村。祥沟原名降寇,相传官军是在此处降服了贼寇——黄巢(当时官方语言),后来谐音为祥沟。村里有唐槐、一步三眼井及黄巢落马处等与黄巢有关遗迹。黄巢落马处即是黄巢战死的地方,但村里没有黄巢的墓,黄巢的墓在泰安。
很多书籍中却另有说法。他们相信黄巢没有死于狼虎谷,而是逃脱之后死于他处。清代学者聂剑光所著的《泰山道里记》有这样的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经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泰山道里记》所记载的黄巢墓。此地与狼虎谷相距几十公里,如果真的是黄巢尸骨的埋葬地,那么则证明黄巢真的没有死于狼虎谷。
泰安天柱峰下的艾洼村,黄巢墓在村西南侧,一通石碑上书“黄巢墓”,是1979泰安县立的文物保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