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玉米粒
(2023-08-28 08:13:30)
标签:
教育 |
掰完玉米之后,就轮到脱玉米粒了。我们当地,脱玉米粒,已经用上了微型脱粒机。之所以说是微型,是由于一次只能放进一个玉米,一次放两个玉米,都放不进去。价格不贵,正好适合农民独家独院的脱玉米。
自己这几天的时间正好有点紧张,等学习完成,回到老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到老家楼下,一家人正在忙着脱玉米粒呢!有的在脱粒机旁,有的在铲着玉米,有的在在玉米骨头堆到另外一边。机器嘈杂的声音很大,以至于我来到跟前,家人们都未发觉。
在三十年多前,脱玉米粒,就是用的手工的方式。自己记得十分的清楚,那个时候,掰完玉米,放在家里,垛起很高的一堆堆玉米,等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剥玉米粒,时间一般就在晚上。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就围坐在玉米堆前,一边拉着呱,一边剥玉米。一手拿着玉米,另一只手掌心用力,抵在玉米棒上,用力一搓,玉米粒就下来了。一开始的时候,手掌心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间长了,就觉得有点发红,继而会觉得痛。这个时候,就用剥完的玉米骨头,来代替手掌,靠在玉米棒上,用力的来搓,照样也能把玉米剥下来。一亩地的玉米,往往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剥完。
后来,玉米种的少了,卖玉米的钱不如种植生姜卖的钱多。就种上了生姜,也是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再到后来,父母年龄大了,无力再种植生姜,就改回了种植玉米,下的力气相对来说,还是小一些。
来到楼前的时候,脱粒机的声音之大,震耳欲聋。父亲正端坐在机器前,一手扶着机器,一手拿起玉米,往里面送。随着脱粒的声音,玉米骨头就从另一边出来了。整个过程十分的简单,脱粒速度的快慢,就看送玉米的快慢了。我赶紧的抄起旁边的一张锨,干起活来。我的任务有点杂,先是把远处的玉米,铲到脱粒机附近来;再就是把脱下来的玉米粒,用锨铲到旁边去,再用锨把玉米骨头铲到远处去。这三个活紧紧相连,干完一个,赶紧的去做下一个,忙的我经常是干着这个,忘了那个,急急忙忙的干,有条不紊的干。
脱粒机的嘈杂声,引来了附近的一个年轻的奶奶,她说,她们家有个稍大型的脱粒机,可以试试。我们一听,这是个好事啊,乡里乡亲的真是热情。把她们家的脱粒机弄过来一试,结果,效果不好。出来的玉米骨头,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玉米还在上面。把脱完的玉米再送进去一试,效果还是不好,太多的玉米没有剥下来,肯定是不行的。不得已,我们把那位奶奶家的脱粒机送了回去。后来,才知道,我们家的玉米太湿了,今天刚刚掰完,没有晒一下,直接脱粒,机器还是不适应的。
没办法,还是用自家的微型脱粒机,至少脱出来的玉米,还算是干净的。就是这几天掰的玉米太多了,一时半会脱不完。可是,如果留下,光靠父母干的话,肯定干的更慢。于是,还是按照先前的分工,各自埋头干起来。我就是不停的前面铲,后面锄,过了一会儿,胳膊稍微的有点痛,但是,还不要紧,问题不大。就这样,一家人在嘈杂声中,忙于各自的任务,经过了三个多小时后,终于脱完了所有的玉米。到此,父母才算是长长的送了一口气。
掰玉米,脱玉米粒,晒干,卖掉,把钱攥在自己手里,一年的辛苦才算是有了着落。农民的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一年下来,投入很多,下力很大,收获却很少。特别在城镇化日趋扩大的今天,农村种地的农民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已经成了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最长守望者,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后一批传统的农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