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贴对联
(2023-01-27 21:05:24)
标签:
教育 |
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时固有的传统,起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之后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关于吟诵对联的诗句,流传下来的不少。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王安石的《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人小孩都能背出来。而对联流传到现在,名言名句甚多。只不过,现在过年时张贴的对联,印刷的多,手写的居然是越来越少了。
大部分对联就是从集市上购买的,集中在年集上摆出摊子来。估摸是过年的倒数第二个集上,就有人把对联平铺在地上,开始张罗着叫卖。为了防止被风吹走,还用绳子捆在地上。各种样式,各种字体的都有。长的,段的,楷体,宋体,欧体,基本就这些类型。在摊位前面观看,就能一览无余,惬意的挑选着自己中意的对联。除此之外,一些公司无偿赠送的对联也不少,也算是他们的广告吧,老百姓喜欢这种免费的,他们挣一分钱也费很多的事,花钱自然会仔细琢磨,有了赠送的,也不用花钱购买了。自己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年的对联几乎都不用购买。但是,这种印刷体的对联,自己总是觉得少了些韵味,或者是少了些烟火气,千篇一律的,没有生活气息,觉得还是人们自己手写的好。可惜,自己的毛笔字写的太差,根本拿不出门来。别人手写的对联,只能碰运气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老家每年春节前,村里的书记总会组织当地有名的书法爱好者来村里写对联。因此,自己的愿望算是实现了。就这样,通过多种渠道,每家每户的对联算是够用了。
贴对联的时间就是在腊月三十这天。早的话,上午10点多,就有人开始张贴了,晚的呢,就是下午三四点的样子。先前的时候,贴对联用的是浆糊,每家每户用面活成。现在用的少了,多数人用的是透明胶带。粘上以后,到了下一年,可以轻易的撕下来,而不会留下什么难以去除的痕迹,干净、卫生。自己贴对联的时间,就是午饭后。拿出准备好的对联,排好顺序。在家人的帮助下,很顺利的就能贴上了。
同时,贴对联也是给下一代介绍传统文化的好时机,像什么是上联?什么是下联?什么是横批?对仗工整需要注意什么?等等等等。一边张贴,一边讨论,一边讲解,干活的过程中就把知识传授了。对联中的趣事也不少,影视故事也很多,想要都知道的话,大人要做足了功课才行,孩子才喜欢听,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博大精深在对联中展露无遗。
最后,等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对联,从外面看的时候,一排红红火火的景象延伸开来,欢庆喜乐的气派映入眼帘。在对联的映衬下,房子好像成了新的一样,再加上门前的大红灯笼,一色的中国红,组成了长长的红火的景象。祥和、欢乐,喜庆、团圆成了过年的主旋律,对联上吉祥的话语,对明年充满了浓浓的祝福,开门见喜,出门见喜,每天喜气洋洋的,每天高高兴兴的,过年的氛围就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烘托出来。人们总是希望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开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一直的追求,也是一种祝愿,这种祝愿,在对联中显露无遗,在过年中淋漓尽显。(后于1.30在莱芜教体局公众号师生文苑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