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建筑18(21)李豪杰

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 |
浅谈《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建筑18(21)李豪杰
红楼梦这本书读完之后,不禁会使人感叹其孕育知识之广,它也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红楼梦》中曹公为他笔下的这些精彩纷呈的人物创造一个必要的平台,必不可少地为故事情节服务,而宁荣二府的建筑园林结构——大观园也就成了研究其艺术结构和文化意识的一个对象。
大观园是与宁国府、荣国府鼎足并立的情之堡垒,象征正邪两赋派的精神家园。大观园外围的正邪两赋有情人,如贾母、宝琴、刘姥姥、贾芸、贾蔷、北静王、秦钟、红楼五侠等,他们与大观园同样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的心性易地则同。大观园是他们心中共同的圣地。
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而兴建的。在小说叙事体系内,它已具备了一半皇家园林血统,又成为元春命运的晴雨表,无形中关乎贾府家族命运。是以起造大观园必须在长房宁国府原有的会芳园基址上加以扩建,园中又有一座象征贾府祖脉的大主山。
一. 大观园之怡红院——贾宝玉
二. 大观园之潇湘馆——林黛玉
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该院院外一带粉垣,院内千百竿翠竹掩。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
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此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
三. 大观园之蘅芜苑——薛宝钗
在《红楼梦》中有关蘅芜苑的具体描述为:“(贾政)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因见两边俱是抄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初清雅不同。”
从描述中可见,该院院外是两行垂柳间着桃花,附近有个折带朱栏板桥,院门口是一翠樾棣河堤,有云步石梯通沁芳希。整个院落是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石砖墙,清瓦花堵。
元春省亲时曾对此处颇为喜爱,赐名“蘅芜苑”。宝玉为其题的匾是“蘅芷清芳”,对额为“吟成豆蔻诗尤艳,睡足荼蘼梦亦香。”并题诗“蘅芷清芳”描绘所见景致:“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与黛玉“有凤来仪”的儒家皇权意识相对,宝钗“蘅芷清芳”的“清芬”二字,却独得了道家的风韵。作者写此处胜景颇费了一番周折。小说第17回交代,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带上宝玉,率一群清客入园观玩。一路题咏,过“沁芳亭”、“有凤来仪”、“杏帘在望”三处,来到了后来的“蘅芜苑”附近。“但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然而,及进苑门,却见此处山石插天,异草盘环,那些奇藤仙葛,“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再进入里院,“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行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化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中国道家文化历来强调以“清虚”为美,强调在平淡无奇的外表中,见出真精神、真境界。成语“别有洞天”,这“洞天”一说,就是这种哲学、美学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述。神仙或者世外高人居住的地方,乃是“洞”中有“天”。其入口或许只是一个狭窄、晦暗的山洞,里面却别有一片广阔灿烂的云天!读者试想,此刻,曹雪芹之写“蘅芷清芳”的景观,是不是也同样展现了这样一种“别有洞天”式的美呢?初看“无味”,再看“有趣”,而“愈觉生色,愈觉重大”,最后方悟得此一处乃“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什么叫“豁然开朗”?什么叫“否极见泰”?观蘅芜苑是情是景,此二语皆可谓也。再进一步,作者用以描绘蘅芜苑景观的“未扬先抑”之法,又何尝不是其刻划宝钗人物的惯用手段呢?与黛玉慕势之“雅”相反,宝钗之雅,却是大雅若俗。俗为其表,雅为其里。解读这个人物形象,如果你看到的只是什么“世故”、“圆滑”,或者仅仅是觉着她“古板”、“无味”,那么,对不起,你就不免如同贾政初及蘅芜苑时的情形一样——张口即错,结果是连门也没有进入!惟有经过悉心的体会,从所谓“世故”、“圆滑”的背后,看到她的“清洁自励”和愤世嫉俗;透过所谓“古板”、“无味”的外表,品味出“淡极始知花更艳”,你才算是实实在在地懂得了曹公赋予这个人物的气质和内涵!脂砚斋说,包括“杏帘在望”和“有凤来仪”在内的三处景观,“皆还在人意之中”;惟独“蘅芷清芳”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毫无疑问,这也正是小说中李纨、黛玉诸人同宝钗在精神境界的层次上高下有别的写照。前者或端雅贞静,或幽怨自傲,后者那“藏愚”、“守拙”背后的孤高与激愤,
体现出了另一种超越凡尘而绝不苟同于流俗的品格!
四.大观园之栊翠庵——妙玉
栊翠庵是专门为元妃省亲时所做法事的寺庙。贾元春原被选入宫中作女史,因才貌双全,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于是,为了迎接贾妃省亲,贾府便挥金给贾妃修建了一座美丽壮观的省亲别墅,即大观园。大观园里有许多楼阁景点,还有花草树木和池塘等等,包括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栊翠庵等都是。其中,栊翠庵是一座寺庙。
栊翠庵在《红楼梦》中出现次数只有寥寥几次,但栊翠庵的先后两位主人妙玉和惜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栊翠庵见证了书中两位重要女子的悲惨结局,其地位不容忽视。栊翠庵本为佛门清净之地,却难逃世俗的羁绊,妙玉在此被强盗劫走,惜春看破红尘入住此地修行,这两件事为栊翠庵罩上了悲剧色彩。
五.大观园之稻香村——李纨
迎接元妃归省,贾府修建了省亲别院——大观园,园中景致众多,稻香村,就是其中一处。和大观园其他建筑的富丽华贵不同,此处的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曾引得贾政有“归农之意”。 在归省之后,未免园中景致“寥落”,袁菲命家中姊妹入园居住,李纨便“住了稻香村”。 后来探春起海棠诗社,定了稻香村做社,李纨也因其住处,自号“稻香老农”,做了社长。
书中描写:“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红楼梦》凝聚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样《红楼梦》中的建筑也凝聚着中国带的建筑精髓。中国的古典建筑从个体建筑、建筑组群到城市规划,都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红楼梦》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书中的贾府是中国古典建筑规划布局的集中体现,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府邸的规划布局原则和园林设计的高超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