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

(2019-11-26 12:02:58)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地研究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阅读课为何要指向写作?

首先,审视一下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平日里,老师们用心最多、耗时最长的就是阅读。这很正常,因为每册教材(低年级除外)都编排了30篇左右的文章。在阅读课上,老师们几乎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了 “解词析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上。有些老师会深入一层,带领学生研读“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但涉及得甚少。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弱,需要加强,于是,很多老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事实是,虽然有些同学很爱读书,但写起文章来并不一定精彩。这是为什么呢?试想,我们引领学生阅读时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含义,那么,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思维习惯来开展课外阅读,他们也只会去关注文章的内容、含义,关注一些好词佳句,却忽略了文章的表达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不能站在写法的角度去欣赏文章,不能带着“写作”的眼镜去审视文章,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甚至是不会写作。

 再来看看学生的写作现状:一提起写作就头疼、根本不想写的,干脆照着例文抄的,随便写一写敷衍了事的,反复写了N遍勉强合格的,班级里都可能有。我们来思考,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仅仅靠每学期固定的八次习作练习能否提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既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才能提升,只有写,才会写。很显然,每学期八次的写作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老师们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随笔。这种随机的、没有任何指导的写作状态,对于优等学生极为有利,他们的写作技能也在不断提升。而对于其他学生,如果是硬性要求,千篇一律式的、无话可写式的文章批量出现。如果是弹性要求,有很多学生会选择“不写”。

面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深思:如果我们把阅读与写作完全割裂开来,阅读就会占用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势必会被挤占,那么,又何谈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呢?

其实,课标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除了独立的、固定的八次写作教学指导以外,如何将写作贯穿到阅读之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阅读教学革命》一书,让我们从“山重水复”中看到了“柳暗花明”。 因为,有一种课,叫“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它可以不让读与写截然的分开。这样的课型,管老师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文章内容)转向探究“怎么写”(文章表达形式)。管老师说,语文课上的学生,读书要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写什么”,一只眼睛看“怎么写”。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重点要练就学生的第二只眼睛。“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充盈着勃勃的生机。

 去年,高主任去杭州学习,在群里转发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力教授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中,刘力教授谈到了语文的深度学习,他指出:合格的读者需要用四个角色去理解一个文本。首先是解码者,即理解文章内容说的是什么(即: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文章写了什么”);第二是意义制造者,即理解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即:理解文章的涵义);第三是文章分析者,即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工具/方式来得到他/她的目的(即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第四是文章批评家,即探寻文章有什么样的意图、潜台词或是政治动机(即文章的主旨立意)。完全做到了以上四点,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刘力教授的这段话,更加印证了我们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教学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引领学生去研究“作者用什么样的工具/方式来得到他/她的目的”。

    实际上,2012的时候,市小学教研室的张毅老师带领我们开始搞“读写结合”的小范围的实验研究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们一直在研究。高主任编写的《跟着课文学写作》系列文章、带领骨干教师编写的语文目标训练序列,都在引领着我们走在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教学之路上。可以说,我一直在探究、践行着指向写作的阅读

    《月光曲》一课的教学,我就力图打造一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一、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确定指向写作的点。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关键是寻找指向写作的训练点。

     《月光曲》一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本单元选编了《文言文两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三篇课文,从绘画、音乐、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艺术的魅力。从单元主题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选编本课的一个主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的魅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来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月光曲》一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定位在“体会乐曲魅力,培养审美情趣”上。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关于“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小学各个年段,都有所安排。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去想象“作者想象出来的神奇画面”;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要求学生能借助语言文字想象出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面;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虽然是针对于“写作”,但是,读课文的时候,得能够在“边读边想象中”学习想象;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借助语言文字”来体会“自然之美”;五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需要先想想画面,然后再去转换角色,推测人物内心,“ 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阅读的时候得能够想象出“动态变化”的神奇所在;六上第一单元“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其中“想开去的方法之一就是展开想象,想象所写景物、场景的画面”。而本单元侧重的是“通过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纵观上述与想象相关的阅读训练要素,我们可以看出,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并不是一个新的阅读训练点,而是一直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的。因此,有了前期训练做基础,达成“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艺术之美”的训练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困难。

    本单元的写作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细细分析本单元的写作要素与阅读要素,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与写作要素并不是统一的,阅读训练目标的设定并不是为写作要素的达成服务的。因此,我们需要自主挖掘《月光曲》一课的写作训练点。

    《月光曲》一课的课后有一道选做题: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道题,为我们指明了本课向写作的点:听音乐,发挥想象,写情景。

    再看部编教材关于想象的写作训练,一共安排了三次: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发挥想象写童话;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变形记”。循着这些关于想象的写作训练,联系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以及课后的选做题,我觉得应该把《月光曲》一课的写作训练点定位在:听音乐,发挥想象,写出乐曲的意境。(注:联想是由在眼前的某人或某物想起其他与之相关的人或事。听音乐时,学生们需要凝心静听,很难关注到其他的人或事,因此,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只选择了运用想象写乐曲意境。)

    二、探究文本内容,搭建写作支架。

    写作训练点确定之后,更重要的就是引领学生从阅读中寻找支撑写作的框架。步骤如下:

    1锁定文章描写乐曲意境的段落。

    2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明确画面中的事物及其变化。

    3依据画面的变化,猜想曲调。同时,运用“修改”的方式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运用想象的方法表现乐曲意境的妙处。

    4欣赏乐曲,配乐朗读。

    5小结“听音乐,想象画面,写出乐曲意境”的方法。

     实际上,引领学生探究文中表现乐曲意境的方法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搭建写作支架的过程。类似于数学中的例题教学,通过讲解、探究、交流,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普遍适用的方法。

    三、写作实践,分层评价。

    接下来,按照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写作实践,目的不是音乐鉴赏,而是通过听音乐,发挥想象,写出想象到的画面。因此,无论学生写出来的是不是曲子的真正的意境,都无关紧要,只要学生掌握了运用想象写乐曲的方法即可。习作评价,本着“教什么,写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对照评价标准进行分层评价。

    四、分层作业,拓展延伸。

    考虑到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写作困难的情况,于是,除了在课上交流、指导外,我还在教学中布置了分层作业:

    必做题:课下,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选做题:

    1.课下,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乐曲听一听,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2.音乐课上鉴赏乐曲时,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