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要求)解读

(2019-11-26 08:37:17)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要求)解读

丰润区教育局教研室 苏立军

单元要素解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有两个,分别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自然”这一主题统编教材已编排多次: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的就是“自然”;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的是“夏天”;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大自然的秘密”;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是“大自然中的场景、事物”;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春天”;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的是“大自然的秘密”;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是“金秋时节”;本单元安排的是“我与自然”。 “我与自然”关注的角度更侧重于叙述人们对自然的观察、感悟后的见闻、感受等,在阅读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中的三个关键词:感受、生动、积累。“感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动词讲的意思是“受到(影响)”。受到什么影响呢?受到“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的影响。“生动”,“生”的意思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动”的意思是触动(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生动”的意思是“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连起来就是受到课文中那些具有活力的、能感动人的语言影响、感染,使人们也具有活力(其实就是精神和情趣起到积极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积累”的意思是“逐渐聚集”。“积累喜欢的语句”就是再把那些使我们受到感动、具有活力的词语、句子摘抄在本子上、背诵下来。“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的意思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受到那些具有活力的、能感动人的语言影响和感染,并把自己喜欢的、受到感动、具有活力的词语、句子摘抄在本子上。“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的落脚点应该是“语言”,应该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和“动”。

怎么感受语言的生动?就是阅读的时候,能够从作者精妙的表达去想象,体会到作者的语言是如何精准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提出“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感受生动的语言”的基本方法——一是要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意”,再就是要体会,这样表达对表现情、意所起的作用。

在过去的一些年,我们提出了“指导学生比较、赏析”的语言学习策略。高启山主任在河北教育杂志撰文《如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赏析语言表达》中谈到了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如何感受生动的语言”问题。高主任指出:

一、同类不同义的字词调换比较,准确体会字词的意思,体会字词的搭配精妙。

这种方式主要用在低年级的课文阅读学习中。在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字词,不单单要学习掌握字词,还需要会用。但是,经常发现学生会对一些同类不同义的词语会出现搭配混淆,比如一些动词,一些量词,一些形容词。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随机采用“对课文中的原有搭配进行调换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调换后的搭配不合理、课文中的搭配合理”,从而促进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字词。

二、近义词调换比较,准确体会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

对文中近义词调换比较,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课本所学新词”与学生掌握的近义词容易混淆,用在课文中不够准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换比较,强化对新词在语境中的意义的认识,体会汉语词汇方式和意义的丰富多彩,培养在语境中准确选用词语的意识。

三、删除部分内容,进行阅读比较,体会原文所能表达出来的丰富含义。

1、删除关键的修饰词语,然后进行阅读比较。

整个小学阶段的课文中,很多用词,在对事物属性、特点进行限制或者形容说明。而学生在的日常表达中,常常没有对事物或者程度进行“修饰限制”的意识,导致习作不能很准确、具体地表达事物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的表达,删掉一些关键的修饰词语,引导学生对“用上这个词”和“不用这个词”,“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或者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写话的时候,该如何用词来具体表达事物特点、程度和态度。

2、删除原文中的部分句子,然后进行阅读比较。

课文中,有一些句子是对作者所要表达意思的具体解释和补充。有了这样的补充,内容的表达才更加具体明白。学生的习作实践中,经常出现“不能将一个意思写得很具体”的问题。教学中,通过删改比较,能够引起学生对“解释补充”的内容的关注,从而明白表达意思,应该通过“对事物特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补充”,从而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针对典型段落,“删除一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删除前后的阅读比较,对于中年级学生,除了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段落所表达意思,对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学会如何把一个意思写得明白具体,更是很有裨益。

四、换一种写法,阅读比较,感悟课文写法的精准美妙。

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写法,所表达的意思,所强调的内容,所表达的态度,所表达的人物内心思考,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不同的。写法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写法的独特价值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生的。

教学中,我们抓住典型的写法,采用更换比较的方式来研读,就能发现文本所采用写法的精准美妙所在。

1、换一种句式来阅读比较。

2、换一种表达写法来阅读比较。

“增删调改,与原文作比较”,体会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精妙,是帮助学生感受生动的语言的方法之一。除了“增删调改、比较阅读”,高主任还提出了“读文字展开想象”“朗读体会”等方法,并指出:针对不同的语言类型,“几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是关于表达方面的要素。“留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注意。心理学上,注意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上,去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 “生活”指的是“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包括人们生活所在的环境中的各种与人生活有关的客观事物、现象”,“留心生活”指的是留心观察、注意人们的活动和与人活动有关的各种事物、现象。广义地说,文章中“生动的语言”也属于生活的一部分。

三个要素(人文主题“人和自然”和两个语文要素)是密切联系的:三篇选文的内容都是作者或主人公留心观察自然中的现象、动物等的见闻、感悟、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或文中主人公是如何留心观察自然的。对文中生动的语言的感悟、体会,通过想象,鲜活地再现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看到的或想到的画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观察、感悟生活。留心生活是对留心自然界的拓展和延伸,把学生的目光、关注点和思考由自然界引向社会生活。

教材关于“语文要素落实”的编排:

课后思考题等助学系统提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项目该如何更好地落实。

《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一共有四个思考题。第一题“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这里的体会,主要是“朗读、想象,通过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去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侧重的是“通过想象和朗读”来理解和感悟语言,背诵段落则是对语言的积累。从哪里去体会?要求背诵的第2-3自然段就是主要学习凭借。

第二小题“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则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这一小题是上一个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延续。

第三小题“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则是将这些短语从文中抽取出来,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形象生动。提示学生回顾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示学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声音来描写自己听到的声音。微风的声音什么样?好像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安静的自习课上、安静的图书馆里,偶尔好像能听到有人轻声细语,但绝大多数时间是安静的,还有,妈妈在哄自己睡觉时,也会边小声哼着,边拍着自己,这种声音对学生来讲,应该是美妙的;而狂风吹起,好像一首雄伟的乐曲,对于雄伟的乐曲,学生并不陌生,雄壮的国歌、解放军进行曲,同学们都应该熟悉,让学生体会狂风的慷慨激昂。这个题目,其实是在提示完成第一个题目,需要抓住的重点——针对这些短语,去想象,去朗读,去“增删调改”进行比较阅读赏析,体会“语言生动”的特征。

小练笔是一个仿写的内容,可以先安排学生静心倾听,用心观察,然后仿写。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像作者那样,认真倾听、观察;另一个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表现手法,比如,可以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运用生动的词语、句子等。

阅读链接,旨在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叶圣陶在《瀑布》中描写的生动。作者是怎样描写瀑布的声音的?“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样的比喻真是巧妙!本来瀑布的声音什么样,不好描述。作者巧妙地借用了两个画面,就形象了,就像层层叠叠的海浪涌上堤岸或者一阵阵风吹过松林的声音。远看瀑布什么样?尽管作者说没法比喻,可是他使用的方法还是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真是漂亮!近看瀑布什么样呢?作者说它是“一座珍珠的屏”,一阵风吹来,它“如烟,如雾,如尘”,真是漂亮!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优美外,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的精彩。

《父亲、树林和鸟》一共三个思考题。前两题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属于学段一般性目标要求。其中第二题,判断后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深入读文,边读边思考,联系上下文思考、表达。

第三题,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这些词语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样子,这样表达可以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出事物的样子,使表达更加生动,也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加点的短语,去掉也不影响意思,但加上更有画面感。父亲发现有鸟的树林什么样?“幽深的雾蒙蒙的”,从这样的树林里发现有鸟,可以体会出父亲观察的细致、用心。父亲观察时什么样?“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描绘了父亲专注的样子,把专注、细心写得形象、具体。在父亲嗅出鸟味儿的空气中,作者嗅出什么呢?“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把这种味道写得很具体,让我们也似乎体验到了这种味道。这三组加点的词语,都是作者看到的或者感悟到的,恰好与父亲细致地观察和超常的观察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体会后,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父亲观察的细致、用心。

《带刺的朋友》课后有三个思考题。第二题侧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是对“把握文章内容”方面的练习。属于一般性学段目标的要求。

第一题和第三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以及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这一课中,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写得非常生动,所以,编者提示我们重点体会这部分的语言的生动。“诡秘地爬向”“爬向”写出了刺猬偷枣过程中的小心谨慎,不出一点声音。“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落了一地”写出了当时刺猬摇枣的卖力以及红枣纷纷落下的场面。“匆匆地爬来爬去”“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写出了小刺猬动作的娴熟。第三题关注了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小刺猬的逐渐喜爱。

选做题属于拓展内容,把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为了将这一内容落实,建议老师为学生提供宗介华《带刺的朋友》全文,方面学生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本单元的3篇课文都是紧紧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选编的,内容都是人们留心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等的感想、体会等。《大自然的声音》课后小练笔是围绕“大自然的声音”这一主题安排的仿写,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并不是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进行设计的,而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的见闻等,记录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想法。

不过,无论是大自然,还是社会生活,教材都力求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写得生动的语句,运用勾画、摘抄、批注、背诵等方式进行积累。

文本细读: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记录下了作者认真倾听、用心感悟自然界中的声音后的感受和想法。作者的这些感受和想法是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文中有许多生动的语句供学生去感悟。作者倾听、想象后,都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呢?

作者长时间静心倾听后,最突出的感受是:“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美妙”是“美好、奇妙”的意思。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美好、奇妙的声音呢?作者首先提到了风声,他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作者觉得风声非常动听,但他并没有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是把风想象成音乐家,把风吹树叶发出声音,想象成风在演奏手风琴,把树叶发出的声音想象成歌手在唱歌。这样表达,我们甚至可以闭着眼想象出风像音乐家一样演奏音乐的画面。这就是生动。从这些生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用心去体会,风声美(美好、动听)吗?美呀,作者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音乐家演奏的乐曲,演奏的手风琴曲子能不美吗?而歌手唱出的歌曲当然也是美的,是动听的。

作者觉得风声美妙更是因为“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音乐家,当然不能只会一首曲子,要会演奏很多乐曲才行,这也正是风的特长:声音非常丰富,不同的叶子,不同的时间,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真是美妙!

关于微风和狂风,作者写道:“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在作者看来,微风和狂风虽然大小、强弱截然不同,但都很动听,都很美好、奇妙:微风拂面,声音轻柔,就像小夜曲,曲调舒缓,让人心情舒畅;狂风有力量、有气势,就像解放军进行曲那样,让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作者用“拂”“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激动”“雄壮的乐曲”“充满力量”这些词语,让人们去想象微风轻柔和狂风迅猛的画面。让人们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很形象。为了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生动,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比如:“微风来了,轻轻地吹过我的脸,感觉很凉爽,很舒服;狂风吹起,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整座森林都剧烈地摇动起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也能写出微风、狂风给人们的感受,但这样写就不如文中生动。

在作者看来,微风拂过后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是美的;狂风吹起后充满力量的雄伟的乐曲也是美的。那,风声又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大自然的声音是自然发出的,不需要人们去演奏,就能发出这样美好、动听的声音。风可以在大森林里演奏,是不是很美妙?风翻动树叶,就能唱出不同的歌曲,真是美妙!微风轻轻拂过或者狂风骤然吹起,都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很美妙!

不仅如此,读书时,还要去进一步想象:作者把风写成了“音乐家”,那么, “这位音乐家”在演奏不同乐曲的时候,他在想什么?他想对听众们说什么?他内心的态度是怎样的?——“演奏不同乐曲的时候”,内心在想什么?“呢喃细语”的时候,内心在想什么?“演奏雄壮乐曲”的时候,内心在想什么,想跟听众说什么?

这些内容都需要“朗读”、“想象”,才能体会到所表达出来的、独特的“情”和“意”。

作者没有直接说“风声很好听,很动听。”而是很诗意的表达“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因为前一种表达很抽象,很空洞,你说风声好听,但怎么好听,我们没法知道,也想象不出美妙的声音。但后一种就不同了。音乐家,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具象成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想象出画面,听到声音。演奏手风琴,学生也应该见过,或者有的学生就能演奏,有生活经验。让我们好像看到,风就像一个人一样,用手去按动每一片树叶,来发出美妙的声音。就这样,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也表现了风声的美妙。这样美妙的声音,这样生动的语言,应该怎样去朗读呢?我们可以去揣摩情感,“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此时,这位能够演奏美妙音乐的大自然的音乐家——风,心情是什么样的?一定是非常骄傲、自豪的,学生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品读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也切实感受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水声也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但作者留心观察、静心倾听、用心体会后,也有了独特的感受。

作者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面,我们好像看到了一群淘气的孩子聚在一起,尽情地玩着打击乐,你敲你的,我打我的,声音各不相同: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但所有的声音聚在一起,热烈、欢快。

小雨滴聚集在一起,流动时的声音好听吗?好听,作者说:“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水是流动的,作者也去专心倾听过小溪、河流、大海的声音,作者把水流的声音想象成小合唱、大合唱,“唱着歌”“淙淙”“潺潺”“哗哗”等词语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水声很动听,很美妙,这种独特的感受,也是作者留心观察、静心倾听、用心体会之后,感悟到的。作者有了独特的感悟,也没有直接表达,而是使用了生动的语言,生动的形式。让我们想象到,小雨滴逐渐汇聚成小溪,消息汇聚成河流,在山中轻快的流动的画面,以及大海波涛汹涌的样子。

动物的叫声也是司空见惯,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但是作者却是留心观察,注意倾听的。作者觉得动物的叫声好听吗?好听!因为作者说:“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歌手唱出的歌曲当然很动听。作者都在哪里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呢?作者说:“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这句话中,“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走在公园里,听听……;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在水塘边散步,……。”让我们感觉到,动物的叫声不仅好听,而且最妙的是,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在公园里,可以听到鸟叫,在树下,可以听到虫鸣,水塘边,可以听到青蛙的叫声,非常美妙。

这两段应该怎样有感情的朗读呢?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玩打击乐器的音乐家——水和大自然的歌手小鸟、小虫、青蛙,体会他们的情感,就能把感情读出来。

说明:从本文特点来看,“生动的语言”的生动所在,在于作者把自然界的景物比成了人物或者其他美好的事情,“比拟”的语言特性,是“生动”的标志之一。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树林和鸟》中描写了一位特别爱鸟、特别懂鸟的父亲。作者想说父亲观察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可是他没有直白的表达,而是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说:“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灰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这两句话中,“突然站定”写出了父亲与我走着走着,突然停下,一动不动的样子;“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观察、感悟的专心、投入;“凝神静气”“兀立”更是写出了父亲观察时摒住呼吸、一动不动的样子。这样一写,我们就会感觉很生动,有画面感,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写东西时,也可以不直白地表达,而是将当时的画面、样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让读者也能想象出画面。

说明:这里的生动,体现在叠用修饰词语”来表达事物或者眼前形象的“多方面特征”,让事物的形象更加完美、丰富。

《带刺的朋友》

《带刺的朋友》记叙的是一件事。一个秋天的月夜,作者发现一只小刺猬爬到枣树上,作者赶忙紧贴墙根,仔细地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它诡秘地爬向老树杈伸出的枝条,然后用力摇晃,将红枣摇落。然后自己掉下来。接着他把落下来的红枣归拢到一起,就地打了一个滚儿,这些红枣就都扎到它的背上了。最后,它驮着满背的红枣,急火火地从墙角的水沟眼儿逃跑了。

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事情写生动。课文不单单是叙述事情,而是具体描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而且根据自己情感的逐渐变化,对刺猬使用了不同的称呼。比如,作者先不交代这个小动物是刺猬,而是用“一个圆乎乎的东西”等代替;还有,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一个圆乎乎的东西”“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从作者最后用称呼自己喜爱的小孩子来称呼刺猬就能体会出作者对刺猬逐渐喜爱的感情。还有“贴”“哗哗作响”“噼里啪啦落了一地”“急火火”等词写得非常生动。“贴”字非常形象,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作者突然发现了一只爬上树的小动物,不想去惊动它,想去看个究竟,而小心地贴住墙,一动不动的样子。“哗哗作响”“噼里啪啦落了一地”写出了小刺猬用力摇晃树枝,将红枣摇落的声音,形象地刻画出一只聪明的小刺猬偷枣的样子。“急火火”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偷枣得手后,急着逃跑的小刺猬的样子。

本文语言的生动,一在于“称谓”的亲切有情,而在于将动作写的特别细致,让读者读了,如临其境。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

在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父亲或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进而调动学生也去自觉、主动地观察身边事物,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及感受。

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中生动的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写出了作者听到的大自然中非常美妙的声音,作者是怎样表现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的?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特别好?特别形象生动?找到词语、句子后,还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下词语“演奏”“不同”“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激动”“雄伟”“充满力量”等。“演奏”通常是人演奏乐器,用在这里,是风在利用树叶演奏“手风琴”,闭上眼睛,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风”的手触摸每一片树叶的样子;从“不同”和四个“不一样”更是能让人体会到风声的美妙之处,妙就妙在不一样,每一片树叶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即使同一片叶子,在不同季节,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从这些词语,能体会到声音的美妙动听,也能体会到作者对风声的喜爱,只有这样喜爱才能体会到这些声音的细微差别。怎么不一样呢?作者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狂风,一个是微风。作者把微风想象成轻轻柔柔的似呢喃细语的乐曲,这使我们想到了温柔的《小夜曲》;作者把狂风想象成了充满力量的雄伟的乐曲,这使我们想到了威武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文中的“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激动”“雄伟”“充满力量”更是充满了喜爱的感情色彩。

第三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下词语:“打击乐器”“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哗”“山中小曲”“海洋大合唱”。从这些词语体会声音的美妙及作者对水声的喜爱。

《父亲、树林和鸟》写出了父亲观察的投入、专心,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现出父亲的投入和专心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从“突然站定”“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即父亲对鸟介绍的语句进行体会。

《带刺的朋友》中作者对小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写得非常传神,哪些句子和词语写得特别形象生动?好像让我们真的看到了这个小家伙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关注点由内容引向语言,体会、品味语言的生动。

偷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落了一地”“匆匆地爬来爬去”“驮着满背的红枣”“急火火地跑去了”等词句进行体会。另外,其他段落也比较传神,如“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等。

通过三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大自然的声音》中写到的声音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我们也经常能听到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但是我们没有作者那样强烈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想做着那样静心倾听、观察、感受。如果我们也像作者那样静心倾听,用心感受,我们也能发现美妙的声音,美好的事物。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父亲观察的仔细、认真。除了对父亲细心观察的直接描写,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观察得仔细、认真呢?那就是父亲的语言:“林子里有不少鸟”“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还有鸟味”等等,以及我与父亲的对比:“并没有看见一只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出父亲观察得特别认真、细致。正因如此,他才能发现许多别人发现不了的现象,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

以上两篇文章介绍的观察,是长期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环境中去观察,发现到了我们所不曾发现的现象,体验到了我们所没有过的体验。接下来的《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中的观察,则纯粹是一次偶遇。这样的偶遇我们也可能遇到,关键是我们能否认真地观察、体验并积累下来。这件事情是作者偶遇的,整个事情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一直都在静静地观察,并没有打搅小刺猬,这样才会有如此鲜活、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另一个,就是作者的细心观察,勤于记录积累。这也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具有的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