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张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了一个很好的规划,在质疑中,让学生对文章到的结构安排有了很好的理解,在质疑中,引导学生理解了“丁香结”真正的内涵。总之,本课,学生的质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质疑,课堂上人花相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陈钢:随着学生解读文本的不断深入,就会对文本内容产生新的疑问,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这些语句是课文的核心,对课文起到承上起来的作用,学生对这些语句总会感觉到有问题想提。张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语句,激发他们质疑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课文最难理解的就是作者最后的人生感悟,在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明白,丁香原本只是一种植物,之所以会有解不开的愁怨这种意象,是因为看待丁香的人本身就具有愁苦之感,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陆钰萍: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一大任务。在课堂上老师能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例如学习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还有些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作者写了三处地方的丁香花,为什么把自己斗室外的丁香花写得最详细呢?普普通通的丁香花为什么能照耀作者的文思和梦想?”引发了学生更多思考,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周杏英:张老师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张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激发质疑的兴趣,使学生乐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当学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时候,他们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张老师的课堂就是“三疑三探”,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冯美芬:我们的学生,有些上课根本没有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使他们失去了飞扬的个性,而依赖性增强,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出问题。改善这种现状,就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能质疑,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主要应在“问什么”“如何问”上下功夫。而张老师的课堂,就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和时机,使他们在关键处质疑,如对“丁香结”的理解,在困惑处“质疑”,如“为何把斗室前的丁香写得尤为具体”, 使他们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或陌生的文本的时候能够产生疑问,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最终学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