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3.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那个时代学生读书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感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那个时代学生读书的场景。
2.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学程一 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同学们,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怎么办的?
2.揭题:不懂就要问
3.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谁“不懂就要问”?哪儿不懂?要问谁? “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从而导入课题。接着读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程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关注课型,了解学法。
(1)观察课题,和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序号右上角有朵小花,这样的课文叫略读课文)
(2)略读课文和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要求呢?打开书本找一找。(课文前面有略读提示,课文后面的泡泡内有具体的阅读要求。)
【设计意图】观察课题,通过质疑,让学生发现本课与前面学习的课文不一样的地方,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进而了解略读课文的一般要求,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 认读带生字的词语。背诵 照例 圈出 一段 练习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糊里糊涂 鸦雀无声
(2)学习多音字:挨、背、圈。
(3)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释。 戒尺、私塾、先生等。
4.整体感知 ,了解大意。
(1)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相机介绍孙中山。)孙中山,中华民国创始人, 领导了辛亥革命,带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为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2)课文讲了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同桌互相说说)
(3)集体交流
学程三 研读“新鲜”,交流看法
1.出示导学单: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新鲜感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汇报、交流:
(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过去读书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现在要求“不拖音、不唱读”,以前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现在老师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从这句话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孙中山?(有礼貌、学习出色,敢于提问,勤学好问)
(3)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理解“摇头晃脑”“鸦雀无声”情景演示)分角色读一读孙中山先生的表现和同学们的表现。质疑:这里为什么要写同学们的表现?可以去掉吗?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把孙中山和其他同学从语言上、动作上进行对比,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就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1)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2)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向先生问问题,竟然要挨打,孙中山冒着挨打的风险也要问问题)
2.再读读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学程四 主题延伸,激励质疑
1.本课的学习,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章整体的角度带着学生总结领悟孙中山的优秀品质“不懂就要问”,冒着挨打的风险也要提问,并把孙中山这种行为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敢于提问,勤学好问,向孙中山学习。
2.教师小结: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不懂就要问了吧,为了弄清道理,不懂就要问。学生再一次大声朗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