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小论文
(2019-02-17 11:16:30)论黛玉
1823 李维笑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号“ 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 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 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 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 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 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 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 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 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灌溉, 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 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 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 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 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 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 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 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 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 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 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 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 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 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 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她一生下来, 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 不能见外人。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 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 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 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 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 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 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 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 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 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 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然而,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 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 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 ,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 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 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尤其可贵的是, 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 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 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 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 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 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 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 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 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 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 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 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然而, 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 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 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参考资料选自:《红楼梦》、吴泓工作室、百度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