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的人物分析

标签:
红楼梦1822侯坤坤 |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贾宝玉,《红楼梦》中的男性主要人物。他的性格特点,很怪,很诡异,很复杂。他不喜欢读书,但对圣人书《四书》是尊重的。我个人认为,他不喜欢读书是因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多了。”,后人不肖,把先贤的书拿来乱改,乱解,以至“不可读”。所以对于当时社会“主流”的书,他不喜欢读。不喜欢“经济学问”,不喜欢仕途,有活得“超脱”的一面。他这不喜欢读书的一面,是骂当时世人!骂得痛快。虽然“无力补天”,但是可以洁身自好。
警幻仙姑称他“意淫”,这是褒义词,说明他关心女孩子。贾雨村说他“秉正邪之气”,都体现了他性格的复杂。他是某些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但他不是全然反对封建礼教的,比如贾政不在书房,如果他要经过书房还是要下马的,还有他和王夫人的关系也是很好的,亲昵,这还遭来了贾环的嫉妒,企图用蜡烫瞎他的眼睛。可见,他不反对全部的封建礼教,他只是追求婚姻上的自由而已。 根据我听到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红楼梦》第三十回集中体现了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的几个层面:
(1)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刚和林黛玉闹过别扭,在给她赔礼道歉,她对林可是真正的纯洁的爱情。这点在全书都有体现。
https://i03picsos.sogoucdn.com/1d89866e064d12ce
(2)贾宝玉和薛宝钗:宝玉正给黛玉道歉,贾母派凤姐来看,凤姐带他们到贾母处,说他们早就和好。当时贾宝玉因刚和黛玉闹了别扭,很尴尬。于是他为了协调一下人际关系,舒缓一下尴尬的气氛,于是他找宝钗说话。宝钗是当时因为选秀失败的事也是心烦,另外,个人觉得她当时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类似于要告诉宝玉,不要因为林妹妹不理你,你就找我说话。恰巧丫鬟靛儿来问宝钗有没有藏起她的扇子,“随分从时”的宝钗当时一反常态,说“你要仔细”,这话不光是给靛儿说的,更是对宝玉说的,所以回名才叫“借扇机带打双敲”。这点说明贾宝玉有追求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面。
https://i02picsos.sogoucdn.com/10163e185d1fd71c
(3)贾宝玉和金钏:贾宝玉来到王夫人那里,和金钏的一些玩笑话,让王夫人把金钏赶了出去,并最终断送了她一条性命。贾宝玉和金钏的玩笑确实只是玩笑话。但他爱吃胭脂的这些习惯实际上是警幻仙姑归为“皮肤滥淫”一类的,这是他性格中低俗的一面。
(4)贾宝玉和龄官:再接着,贾宝玉看到龄官画“蔷”,下雨了,他还提醒人家快走,别淋湿了。这是贾宝玉的“意淫”的一面,这个词也是警幻仙姑用的,并且是个褒义词。就是很关心女孩子,即使对方对他没有感情。
(5)贾宝玉和袭人:贾宝玉提醒龄官下雨,都忘了自己在雨中。后来,他飞快的跑回怡红院。那群丫鬟把排水设施堵好,把水鸟翅膀缝了,放到水里玩。贾宝玉叫了好久的门,也没人开。袭人来开门,贾宝玉给她一个窝心脚,把她踢得晚上还吐了血。这说明贾宝玉性格深处,还有要使用做主子的特权的想法的。毕竟他是统治阶级,有其特有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前面也有过体现,因为李嬷嬷喝了他的枫露茶,他要撵李嬷嬷,结果却是撵走了无辜的丫鬟茜雪。他是统治阶级,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优越感。
(6)贾宝玉和平儿:平儿被王熙凤打,贾宝玉把她领进怡红院,尽心尽力的伺候他。这说明他乐于为美服务。稍后,又为平儿的命薄流泪,说明他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史湘云去怡红院给袭人送戒指,跟贾宝玉谈到知识经济,贾宝玉当场翻脸。这说明他虽然唯美是从,体现出他对酸腐的文人和官场的狡诈以及人情的虚伪深恶痛绝,也对受这些影响的女孩子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体现出,贾宝玉不爱读书,追求自然纯真的个性。他在王熙凤生日有时诗社的头一天的好日子里给金川祭奠,说明他和其他统治阶级不一样,他尊重人尊重女性。贾宝玉摔玉更是体现他追求平等的高尚品德。
(7)王夫人和贾宝玉:王夫人与贾宝玉有很深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弃黛聚钗”还是“弃钗娶黛”。作者在前五回多次点明这一矛盾:第一回的还泪之说表明宝黛爱情是知音酬报,冰清玉洁,但历尽曲折坎坷,最后以泪尽人逝而了结;第二回介绍了主要矛盾发生的地点——贾府的情况;第三回通过黛玉之眼介绍主要矛盾双方的王夫人和宝玉的大概情况及各自与周围的各种联系;第四回通过贾雨村徇情枉法一事预示宝玉败于王夫人的深刻根源;第五回的宝黛判词及《红楼梦》曲中的《引子》和《终身误》,强调主要矛盾的一方的宝玉对他和王夫人冲突结局的不平和愤激之情。第五回以后,作者通过金钏儿之死、晴雯之死以及雪芹没有完成的黛玉之死等一系列重大情节来表现这一矛盾。打金钏儿、撵晴雯都是针对黛玉的。王夫人平时视金钏儿如亲女一般,她打金钏儿的理由是“勾引”坏了宝玉,金钏儿一句调笑话就能把宝玉“勾引”坏,恐怕王夫人本人也未必相信。我们如果联系在此以前的一系列情节就会发现,王夫人痛恨的是黛玉整天和宝玉没明没夜地纠缠在一起,违背了她当初叮嘱的不要理睬宝玉的指示,而这才是“勾引”坏宝玉的最大危险。但黛玉又有贾母护着,不好发作,因此借故在金钏儿身上发泄。凤姐就很理解王夫人的隐衷,硬是要用给黛玉做生日的衣服妆裹金钏儿。至于晴雯,宝玉是视其为未来之妾的。晴雯不为王夫人所容,其中当然有袭人的嫉妒和告密,但从王夫人一提起晴雯便想起黛玉的“眉眼”,而且在她向贾母讲驱赶晴雯的理由中,什么“懒”呀,“不稳重”呀,“害女儿痨”呀,并不符合晴雯实际,却与黛玉情况相投,因此,这些诬蔑之词与其说是指晴雯,不如说是影射黛玉更符合王夫人的真正用意。黛玉之死虽为雪芹所未写,抑或是不忍写,抑或是哀痛已极无法写,但黛玉为王夫人逼死是无疑的,其悲惨情景将远远超过睛雯之死也是不难想象的。
可见,贾宝玉有着多层复杂的人格,有高尚的,也有低俗的。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贾宝玉最有个性的性格特点,就是对女孩子的亲近。在当时,女子是社会底层的人。宝玉这个性格特征说明他关心社会底层的人,推而广之,贾宝玉的好朋友,有柳湘莲,琪官蒋玉菡等,这些戏子,同样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贾宝玉懂得结交社会边缘人,是他开明之处,他对社会边缘人有着无限的同情和关怀。贾宝玉挨贾政打,有句真情流露,“我便是为他们死了也愿意”。
再推而广之,这种伟大的性格特点,最终就是警幻情榜考语中的“情不情”,第一个“情”做动词,就是说对跟他没感情的人或物他依然能给与感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博爱”吧。警幻仙姑“意淫”这个概念推到最广就是“情不情”。
体现贾宝玉“情不情”的地方很多,比如秦可卿葬礼上,贾宝玉、凤姐和秦钟来到一个农庄,贾宝玉对纺车好奇,来了一个被称作“二丫头”的女孩子,给他示范纺线,他们临走时,看到“二丫头”抱着她的小兄弟和一群女孩子有说有笑的,贾宝玉当时真是“恨不得下车跟了她去”。这个就是所谓“情不情”的体现。那个二丫头对贾宝玉可是“不情”的。具体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他帮平儿理妆,主张给香菱换裙(“夫妻蕙”事件,呵呵),还有一个姓傅的小姐(傅秋芳)家的婆子来见他,他破例见了,也是处于对傅小姐的仰慕之情。而且通过婆子之间的对话,说贾宝玉经常一个人对花对月对鱼说话,经常自言自语,经常自哭自笑,真是一个痴情的“情不情”! 另外一点我的感受,我觉得贾宝玉有“情不情”的资本。正因为他衣食无忧,他可以厌倦读书,他可以“不务正业”,他可以体谅社会边缘的人。这是因为他比别人高一层,他体谅下人,但当时的他的生活是剥削了多少“下人”才获得啊!他要获得那样的生活,必须就得有下人。他再怎么体谅,再怎么对人家好,他始终是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需要这么多“下人”,养活他一个白吃饭的。 他的“情不情”,让他不适合做剥削阶级,让他不适合那样的生活。虽然后来抄家没落了,但我想即使不抄家,他那样的脾气秉性,难以维持得住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