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大清、飘落西风——“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系列大钱10
全套六等“太平天国”背“圣宝”阳文纹饰大钱
太平天国仍然沿袭了历朝祭祀大钱上的外郭纹饰,其中以双龙抢珠纹和佛教八宝纹使用最为频繁。双龙抢珠纹虽然前所未见,但也并非太平天国首创,因为清朝后世所铸“光绪通宝”祭祀大钱上也曾出现过这种纹样,清朝是不会使用叛逆政权所创纹样的,说明这种纹样更早就已出现。而佛教八宝纹在明朝所铸“隆庆通宝”祭祀大钱上就已出现。太平天国为什么对这两种纹样情有独钟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在于太平天国离不开这两种纹样所表达的寓意。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后一段时间内,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曾斥龙为“妖”,而在称王、封王后,尤其是定都南京后,领袖们对龙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言“金龙之龙是大宝,非妖也”。同时,在殿堂衣帽器物上也开始大量地使用龙纹饰。可见太平天国所排斥的是被称为“鞑虏”的满清帝王所代表的龙,而所热衷的是自古以来都是皇权象征的龙。太平天国也确实找不到第二种宣传媒介来体现自身的权威性。而佛教八宝纹又称八瑞相、八吉祥,其蕴含的寓意正是太平天国所需要彰扬的政治氛围。太平天国信仰的拜上帝教虽然是舶来品,但离不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本土文化作为载体。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太平天国也不断努力在推陈出新上做文章。改变不了内容就改变形式,通过将阴刻纹饰变为阳文纹饰,使双龙抢珠纹和佛教八宝纹变成了独具太平天国特色的新纹样。这种改变最终将双龙抢珠纹与佛教八宝纹合于同一枚大钱的面背外郭,使得祭祀大钱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更大了,即宣扬了政权的权威性,又宣传了太平天国的治国理念。
下面将汇集起来的一整套六个等级的“太平天国”背“圣宝”阳文纹饰祭祀大钱与泉友分享。六个等级的大钱直径分别72.5毫米、95.0毫米、115.0毫米、146.5毫米、196.0毫米和396.0毫米。太平天国也和历朝历代一样一成不变地遵循了祭祀大钱的等级标准,同时也采用了铸制祭祀大钱的失蜡法工艺,所以过去被泉界妄称为开炉、镇库、赏赐、馈赠礼品等的“太平天国大花钱”,实际上就是太平天国的祭祀大钱。六等钱币皆为外郭特别宽阔、穿郭纤细、穿孔狭小的样式。钱币面背文字也一如前面介绍诸钱。钱面外郭铸双龙抢珠阳文纹饰,钱背地张铸凤凰对舞阳文纹饰,钱背外郭铸佛教八宝阳文纹饰。这些在前面文章中都已详细介绍过了,于此不再复述。

天佑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面郭双龙抢珠纹背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72.5毫米,穿宽11.0毫米,厚5.7毫米,重160.0克

唐琳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面郭双龙抢珠纹背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95.0毫米,穿宽16.0毫米,外郭宽19.0毫米,厚10.0毫米,重450.0克

岳强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面郭双龙抢珠纹背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115.0毫米,穿宽17.0毫米,厚8.8毫米,重626.8克

东北军泉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面郭双龙抢珠纹背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146.5毫米、穿寛22.0毫米、厚8.5毫米、重973.2克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面郭双龙抢珠纹背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196.0毫米,穿宽31.0毫米,外郭宽38.0毫米,厚10.0毫米,重2002.0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面郭双龙抢珠纹背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396.0毫米

阳文和阴文双龙抢珠纹对比
阳文和阴文佛教八宝纹对比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外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4.0毫米、外郭宽18.8毫米、厚8.5毫米、重445.0克

东北军泉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及凤凰对舞图面郭双龙抢珠纹背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146.0毫米、穿宽22.2毫米、厚9.0毫米、重1017.8克

天马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外郭佛教八宝纹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0.6毫米,外郭宽15.0毫米,厚5.9毫米,重160.2克

泉为乐泉友集藏的“太平天国”背竖书“圣宝”外郭双龙抢珠纹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5.0毫米,外郭宽18.0毫米,厚8.0毫米,重435.7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