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出太平天国战争发生的庞大的军费开支,咸丰三年(1853年)后清廷不得不采取铸制虚值大钱的办法以解决财政困难。以前停铸的宝河、宝蓟、宝济、宝台、宝鞏、叶尔羌等钱局又重新开铸,而且又新设了热河的宝德局和新疆的喀什噶尔等钱局。顺治四年清廷曾在盛京(即今沈阳市)设盛京钱局,仅开铸一年后停铸。该局咸丰三年亦应在复铸之列,因为不仅遗留有谱载的“咸丰通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吊”行用钱存世,目前又见到“咸丰通宝”、“咸丰元宝”、“咸丰重宝”三种面文的祭祀大钱,钱背既有“盛京当制钱五百”字样的,也有“盛京当制钱壹千”字样的。这些大钱多为金口未开的圆穿钱币,应是尚停留在前期论证阶段的祭祀大钱样钱。由于未见大量行用钱遗留,可见盛京钱局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最终仍未能正式开铸。历朝的祭祀大钱都是与行用钱一一对应的,是皇家责成专门机构铸制的,由皇家直接管理使用。但咸丰三年之后不但中央宝泉、宝源二局开铸大钱,各省地方钱局也纷纷效法,钱币大小、面值可谓五花八门。在这种情况下祭祀大钱就很难由中央机构统一铸制了,清廷应该是将与各省铸币相应的祭祀大钱也交由地方钱局铸制。所以我们今天也看到一些地方钱局流出的祭祀大钱,其中有许多都是前期样钱。
下面介绍盛京钱局铸制的两个等级“咸丰通宝”祭祀大钱。这些大钱皆为最小等级的祭祀大钱,直径都在70毫米左右。一种当五百大钱外郭稍寛、穿郭也较通常略宽一些、方形穿孔大小适中。面文“咸丰通宝”四字楷书对读,书风挺拔刚健,“通”字为“单点三角通”,“宝”字为“尔宝”。钱背穿左以满文竖书“盛京”二字,穿右再以汉字竖书“盛京”二字;穿孔上下文字皆为汉字,穿上右侧为较大“当”字、左侧上下竖书“制钱”二字,穿下右左横书“五百”二字。背文整体即为“盛京当制钱五百”,成为清钱背文最多的钱币。“盛京”是为纪钱局名称,满文的读序是从左及右的,汉字的读序是从右及左的,所以穿孔左右的满汉文“盛京”两字不分主次并不冲突。其余“当制钱五百”等文字是为纪值,说明这种大钱可以折当五百枚小平制钱。另外三枚当千大钱皆为外郭宽窄适中,方形穿郭中间开圆形穿孔的样式。面文虽然也都是“咸丰通宝”四字,但写法各不相同。一种面文字体与上述当五百大钱类似,亦为“单点三角通”、“尔宝”;一种书法端庄方正,为“两点方头通”、“尔宝”;第三种书法凝练苍劲,为“两点三角通”、“缶宝”。三钱钱背文字都是一样的,只是将上述当五百大钱的“五百”二字换成了“壹千”。在钱谱所载行用钱中,亦见一种当十大小的“咸丰通宝”背“盛京当制钱壹吊”大钱,面文“两点三角通”、“缶宝”大钱即为与之相对应的祭祀大钱。其实两者的价值是相同的,足额的一吊钱就是一千枚小平钱。将当千大钱样钱的钱文设计成多种版本,可见当时为了通过审批是经过详尽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