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明、百业复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号铸币
“泰昌”年号祭祀大钱集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八月初一日(1620年8月28日),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宣布改元泰昌。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1620年9月26日),朱常洛也因病驾崩,在位仅仅一个月。朱常洛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去世时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为光宗。泰昌年号为时短暂未及铸钱,《明史·食货志》有“天启元年铸泰昌钱”的记载,证明泰昌年号钱系光宗之子继位的明熹宗朱由校在天启元年补铸。遗留后世的钱币实物有楷书对读的“泰昌通宝”小平钱,亦见合背钱。另有一种穿孔上下竖书“泰昌”二字,穿孔右左分铸月孕星和北斗七星的合背钱。以上行用钱皆有见与之相对应的祭祀大钱。
历朝祭祀大钱都包括祭祀天地和祭祀祖宗两种类型,为了加以区分,钱文一般都会刻意写成两种字体。明熹宗补铸的“泰昌”年号钱虽然皆为壮硕丰满、凝练圆润的字体,但在铸币形式上也可分为两类。一类钱文为“泰昌通宝”四字,目前所见有光背钱、合背钱和一种钱背穿上纪“百”字的大钱。这类钱币应为祭祀天地的大钱。还有一类是面文只有“泰昌”两字的合背钱,挤掉了“通宝”两字,将明太祖朝钱背遗制月孕星标记和北斗七星图形铸到了穿孔两侧。有穿孔左月孕星右北斗七星、穿孔右月孕星左北斗七星和两面标记相反三种样式。这类钱币应为祭祀祖宗的大钱。
既然是明熹宗为短暂在位的父皇补铸的祭祀大钱,钱币本身就体现出了诸多特殊性,既饱含了对先皇去世的哀思,又充斥了诸多迷信色彩。
一方面在钱币形式上,与历朝铸币有所不同。如大小两等寛缘细郭光背大钱,通体都不加铸阴刻纹饰,渲染出缟素哀伤的气氛。再如多采用合背钱的样式,表现出对阴阳两隔的惋惜之情。面文只有“泰昌”两字的合背大钱,将月孕星标记和北斗七星图形铸于面文两侧,更是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在钱币外郭上也采用了与哀悼祭奠相应称的阴刻纹饰。如丹凤朝阳纹突出了母后的地位,浪花如意纹朴素无华却表现出博大的气势,蝙蝠穿云纹意为逝者祈求冥福,菊花如意纹则在哀伤的同时企盼后事顺心如意。神树建木纹是天地之间的通道,伏羲、黄帝都赖以升天下地,明熹宗也期望先帝通过这一通道升入天堂,并不时降临人间,享用所奉献的祭品,保佑王朝长治久安。五龙飞天纹是辽太祖去世后继位的皇次子耶律德光铸于多种“天显通宝”祭祀大钱上的阴刻纹饰。后世其他朝代未见再用这种纹饰,或与忌讳其不祥有关。但明朝泰昌年号又出现了类似情形,所以再次使用了这种纹饰。
笔者集藏的“泰昌通宝”寛缘细郭光背大钱,直径71.7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9.7毫米,厚6.1毫米,重143.0克
泉为乐泉友集藏的“泰昌通宝”寛缘细郭光背大钱,直径97.0毫米,穿宽17.0毫米,外郭宽13.0毫米,厚7.0毫米,重302.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泰昌通宝”外郭浪花如意纹合背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1.4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8毫米,重152.9克
泉泽之光泉友集藏的“泰昌通宝”外郭蝙蝠穿云纹合背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5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5.5毫米,重148.69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泰昌通宝”背“百”外郭神树建木纹大钱,直径72.4毫米,穿宽10.0毫米,厚5.8毫米,重158.57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泰昌”左月孕星右北斗七星外郭丹凤朝阳纹合背大钱,直径72.2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7毫米,厚5.4毫米,重133.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泰昌”右月孕星左北斗七星外郭五龙飞天纹合背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5.1毫米,外郭宽15.9毫米,厚9.1毫米,重417.1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泰昌”两面月孕星标记和北斗七星图形左右反转外郭牡丹如意纹合背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6毫米,外郭宽12.3毫米,厚5.7毫米,重147.1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