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祭祀大钱的钱背多铸星月标记。不同的星月组合可能代表钱币的不同功用或意义,但也令后人难以揣摩。进入明朝以后,星月标记多被文字和图样所取代,所表达的意义也更直白了。
明太祖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祭祀大钱,仅见背穿上月孕星和四月孕四星两种星月标记,更多采用了钱背以文字纪地或纪地兼纪值的形式。这种钱背样式是朱元璋在创建大明朝的过程中因应政治宣传的需要而创制的。朱元璋开始铸制“大中通宝”行用钱的时间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而铸制“大中通宝”祭祀大钱应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被封为吴王之后。当年二月,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陈汉政权的基础上设置湖广行省,首先铸制了“大中通宝”背“鄂”祭祀大钱。此后,每平定一地朱元璋便在当地建立新的行省以巩固政权,同时铸钱背纪省名的祭祀大钱以祭告天地祖宗。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大明朝后,伴随不断开疆辟土,在继续铸制钱背铸省名的“大中通宝”祭祀大钱的同时,又开铸了钱背铸省名的“洪武通宝”祭祀大钱。为与五等钱背纪地兼纪值的行用钱相对应,“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都铸有钱背纪地兼纪值的祭祀大钱。钱背纪“百”表示较大面值,并非具体数值。洪武三年(1370年)在击溃元朝残余势力之后,朱元璋又铸钱背纪“定”和纪“国”两种祭祀大钱以宣告国事大定。铸制这些钱背有文字的祭祀大钱,朱元璋就是要明白地告诉世人他开疆辟土平定天下的意志和决心,同时彰显他的丰功伟绩。此外,朱元璋所铸祭祀大钱钱背还出现了两种前所未见的阳文图样。一种是在“大中通宝”大钱钱背出现的北斗七星纹样。北斗星所在的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与人间帝王的居所相对应。这种“大中通宝”可能铸于明朝建国前,可见朱元璋早已心怀异志。另一种是明朝建国时铸于祭祀大钱钱背的飞龙抢珠纹样,象征朱元璋以真龙天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炆的建文年号历时四年(1399年—1402年),不可能未铸制钱币。但建文年号的祭祀大钱应该已被夺取政权的明成祖朱棣全部销毁了,朱允炆是如何继承乃祖仪轨铸制祭祀大钱的我们而今已无从得知。

泉泽之光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四月孕四星外郭缠枝莲荷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5.1毫米,重125.02克
天马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月孕星及七星外郭缠枝莲荷纹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1.9毫米,外郭宽12.1毫米,厚5.8毫米,重135.6克
泉为乐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穿上“鄂”面郭对舞龙凤纹背郭无际莲花纹大钱,直径72毫米,穿宽13.0毫米,外郭宽11.0毫米,厚5.0毫米,重133.1克
李翔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穿上“京”外郭繁盛枝蔓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3.0毫米,外郭12.0毫米,厚5.5毫米,重132.8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穿上“北平”外郭同心结纹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2.1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9毫米,重143.8克
笔者集藏的“大中通宝”背右“广”上“百”窄缘细郭广穿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7.2毫米,外郭宽3.8毫米,厚6.0毫米,重108.3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飞龙抢珠外郭葫芦花叶纹大钱,直径72.8毫米,穿宽11.5毫米,外郭宽11.7毫米,厚5.5毫米,重147.0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穿上“济”外郭繁华聚福纹大钱,直径73.2毫米,穿宽9.4毫米,外郭宽12.8毫米,厚5.7毫米,重142.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上“百”下“福”面郭八方集福纹背郭携雏凤鸟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1.4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8毫米,重146.4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穿上“定”外郭变形双尾龙纹大钱,直径72.5毫米,穿宽10.0毫米,外郭宽12.8毫米,厚5.9毫米,重146.4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穿上“国”外郭繁华聚福纹大钱,直径73.0毫米,穿宽9.4毫米,外郭宽13.5毫米,厚5.6毫米,重149.0克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也效法乃父铸制了“永乐通宝”背飞龙抢珠祭祀大钱,另为立妃徐氏为皇后铸制了一种钱背为阳文龙凤朝阳纹样的祭祀大钱。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内战将他的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登上宝座,国家由战乱重归安定。所以也遵循乃父仪轨再铸“永乐通宝”背“定”大钱,是否也铸有背“国”大钱尚无实证。永乐年间也曾遵循先皇遗制铸制纪地兼纪值的“永乐通宝”背上“福”下“百”祭祀大钱。但此时铸制这种大钱已失去与开疆辟土相关联的现实意义,也不可能再将所有省名一一铸于钱背。所以这种钱背样式永乐之后未见继续沿用。但永乐年间新创了另一种钱背纪值的祭祀大钱样式,即于钱背穿右竖书“九钱”二字。“九钱”所纪并非具体的数字概念,而是一种模糊的较大数额。因为“九”是最大的自然数,古代常用来表示最大的意义。所以标纪“九钱”的祭祀大钱价值可以任凭人们去想象。受太祖朝铸币影响,永乐年间祭祀大钱也在充分利用钱背空间上做足了文章。最具特色的是,朱棣将他的治国理念用阳文图样的形式铸于钱背。一种是钱背穿上书“文”字,从穿下向穿孔两侧分铸两支对称的阳文嘉禾谷穗。朱棣将这种纹样铸于祭祀大钱上,就是要把以文治国和鼓励农桑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还有一种是钱背穿上铸一凸起的阳文骏马图样。此马绝非寻常农家的蹇驴驽马,而是驰骋疆场的战马。它代表的是横刀立马的战场、是戎马倥偬的繁忙军务。因此将这样一匹骏马图形铸于祭祀大钱上,就是要宣扬以武安邦的治国理念。

岳强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飞龙抢珠外郭菊花茂叶纹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6.0毫米,厚9.0毫米,重432.46克
泉泽之光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龙凤朝阳外郭双凤炫宝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3.0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6.0毫米,重155.3克

沧阳贵友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上“定”外郭漫天祥云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0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0毫米,重138.8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上“文”及嘉禾纹外郭漫天祥云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5.0毫米,外郭宽15.9毫米,厚8.7毫米,重437.4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上骏马图外郭菊花茂叶纹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1.7毫米,外郭宽12.4毫米,厚5.7毫米,重145.5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上月孕星外郭葫芦花叶纹大钱,直径73.0毫米,穿宽9.2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6毫米,重144.0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右“九钱”面郭缠枝牡丹纹背郭牺牲献祭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2.3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7毫米,重145.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上“福”下“百”面郭携雏凤鸟纹背郭缠枝牡丹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3毫米,外郭宽11.6毫米,厚5.7毫米,重145.9克
笔者集藏的“永乐通宝”背上“福”下“百”寛缘细郭大钱,直径72.2毫米,穿宽13.3毫米,外郭宽9.4毫米,厚6.1毫米,重142.0克
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朝的改革与创新,明朝祭祀大钱形成了不同以往的规制。钱背以阳文图形表达意义成为常态,飞龙抢珠纹样、龙凤朝阳纹样、北斗七星纹样、“文”字嘉禾纹样、骏马纹样等都成为明朝祭祀大钱钱背的基本样式,后朝皆遵循沿用。直接用文字表达意义的钱背样式如穿右铸“九钱”字样的后朝也有沿用。钱背穿上分铸“定”和“国”字样的钱背样式直到明末清初的南明政权所铸“永历通宝”祭祀大钱仍在沿用。遵循明太祖朝规制,钱背铸星月标记的大钱后世也只有背穿上月孕星和围绕穿孔铸四月孕四星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