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明、百业复兴——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铸币07
“永乐通宝”背穿右“九钱”面背外郭异纹大钱
下面也是一种最小等级的祭祀大钱,直径72.0毫米。寛缘细郭、中穿形制。面文“永乐通宝”四字虽然也是楷书对读,但书法与前面介绍诸钱有所不同。前者字形大小不一,高低宽窄比例差距较大,书风趋向挺拔刚健;而这枚钱币字形大小比较协调一致,书风更趋凝练圆润。按历朝惯例,书风刻板刚健者应为祭祀天地的大钱,书风凝练圆润者应为祭祀祖宗的大钱。但历朝祭祖大钱钱背多铸阴刻纹饰或为光背,而这枚钱币钱背却于穿右竖书“九钱”二字。明朝对祭祀大钱的钱背样式改革颇多,这大概也是一种创新。钱背标纪“九钱”是为纪值,但所纪并非具体的数字概念,而是一种模糊的较大数量。因为“九”是最大的自然数,古代常用来表示最大的意义。所以标纪“九钱”的祭祀大钱价值可以任凭人们去想象。这种钱背样式也成为一种规范为明朝后世所沿用。永乐年间还铸有与其相对应的“永乐通宝”背“三钱”行用钱。这枚大钱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并不一样:面郭所铸为缠枝牡丹纹,这种纹样较早曾见于宋朝“政和通宝”祭祀大钱。外郭上九朵硕大的牡丹花恣情绽放,花朵两侧藤蔓缠绕延伸新枝新叶不断孳生。九组花纹相互衔接连续不断,渲染出一派繁花似锦繁荣兴盛的氛围。牡丹花国色天香是繁华富贵的象征,延伸不断的藤蔓则有子孙繁盛帝业永续传承之寓意。背郭所铸为十五组牺牲献祭纹,这种纹样曾见于辽“统和元宝”祭祀大钱。每组纹样皆为卷草纹衬托的动物头首形态。图形虽以简约的线条刻画,但形神毕至,双耳下垂,口、眼、鼻皆有体现,似猪首又似牛羊首。两耳侧上方的两条卷草纹似为犄角,头首下方饰以多种相互勾连的卷草纹。纹样整体为对称图形,疏密有致、含蓄华丽。古代祭祀时须用牛、羊、豕(猪)作为祭品,称为“三牲”,亦称“太牢”。纹样并不刻意表现是三牲中的哪种动物,而是表现出对牺牲祭品的总体印象。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右“九钱”面郭缠枝牡丹纹背郭牺牲献祭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2.3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7毫米,重145.0克
背穿右“九钱”和背穿上骏马图两种“永乐通宝”大钱钱文书法比较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上月孕星外郭葫芦花叶纹大钱,直径73.0毫米,穿宽9.2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6毫米,重144.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上骏马图外郭菊花茂叶纹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1.7毫米,外郭宽12.4毫米,厚5.7毫米,重145.5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上“文”及嘉禾纹外郭漫天祥云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5.0毫米,外郭宽15.9毫米,厚8.7毫米,重437.4克

沧阳贵友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穿上“定”外郭漫天祥云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0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0毫米,重138.8克

泉泽之光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龙凤朝阳外郭双凤炫宝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3.0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6.0毫米,重155.3克

岳强泉友集藏的“永乐通宝”背飞龙抢珠外郭菊花茂叶纹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6.0毫米,厚9.0毫米,重432.46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