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明、百业复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铸币08
“洪武通宝”背上“定”外郭变形双尾龙纹大钱
前面介绍的“洪武通宝”背“济”、背“北平”、背“广”、背“福”等祭祀大钱,乃是明朝建国之初每设置一处新的行省、即新铸一种加铸省名的祭祀大钱。有的钱背不但纪地还兼纪值。这些钱币都是与行用钱相对应的铸币。目前还见到两种钱背加铸文字的祭祀大钱,一种钱背穿上铸“定”字,一种穿上铸“国”字。明朝没有这两个名称的行省,行用钱也没有对应铸币,钱背文字所谓何意呢?综合历史资料结合钱币实物,笔者认为这两种钱币铸于洪武三年明朝击溃元朝的残余势力之后。钱背的“定”、“国”二字即为国家大定之意。朱元璋铸制这两种祭祀大钱,就是要将平定天下的喜讯祭告天地祖宗。
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出潼关攻打元朝将领王保保盘踞的陕西地区,命李文忠出居庸关攻打元顺帝所在的上都、应昌等地。四月,定西沈儿峪一战王保保全军覆没,明军趁机攻取宁夏。之后徐达率部过秦岭攻取了元军在陕西最后一个据点汉中,陕西平定。东线李文忠率部出居庸关,次第攻占龙庆、怀来等地,五月上旬再次攻占元上都,随即北上应昌追杀元顺帝。此时元顺帝去世,其子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李文忠攻占应昌,元昭宗逃走临潢。与此同时,山西大同的明军也攻取了蔚州、顺宁(宣府)、东胜、丰州、集宁等地。至此,盘踞应昌、上都一带的元朝势力不复存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儒士魏俊民等人编纂的《大明志书》成书。此时天下有12行省、120府、108州、887县,疆域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
下面先介绍“洪武通宝”背“定”大钱。是为最小等级的祭祀大钱,直径72.5毫米。寛缘细郭、穿孔狭小。面文“洪武通宝”四字楷书对读,书法与前面介绍的多种祭祀天地的大钱一样皆为刚健秀丽的字体。钱背用相同的楷书字体在穿上铸一“定”字。这枚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三组变形双尾龙纹,这种纹样较早曾见于唐史思明僭伪政权所铸“得一元宝”祭祀大钱。纹饰居中为由如意纹等线条勾勒成的变形龙头图形,头上有角,龙眼圆睁。龙头上方云雾缭绕,两旁有伸出的脚爪。再往两侧是蜿蜒延伸的藤蔓状龙身,藤蔓上卷曲的新枝不断孳生。两侧藤蔓看似相同,其实并不完全对称。图形抽象含蓄,又似花朵卷草纹样,充满神秘气息。龙为祥瑞之兆,也是皇权的象征,延伸孳生的藤蔓更有子孙繁衍绵延不断之寓意。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穿上“定”外郭变形双尾龙纹大钱,直径72.5毫米,穿宽10.0毫米,外郭宽12.8毫米,厚5.9毫米,重146.4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上“百”下“福”面郭八方集福纹背郭携雏凤鸟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1.4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8毫米,重146.4克
晋泉台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右“广”左“百”中缘细郭大钱,直径96.4毫米,穿宽16.7毫米,外郭宽11.7毫米,厚9.2毫米,重422.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左“广”右“百”面郭漫天洪福纹背郭孳生藤蔓纹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1.4毫米,外郭宽12.3毫米,厚5.8毫米,重143.6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穿上“北平”下七星外郭凌空凤鸟纹大钱,直径96.4毫米,穿宽13.3毫米,外郭宽16.0毫米,厚8.8毫米,重420.0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穿上“济”外郭繁华聚福纹大钱,直径73.2毫米,穿宽9.4毫米,外郭宽12.8毫米,厚5.7毫米,重142.0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飞龙抢珠中缘细郭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9.0毫米,厚9.0毫米,重424.1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武通宝”背飞龙抢珠外郭葫芦花叶纹大钱,直径72.8毫米,穿宽11.5毫米,外郭宽11.7毫米,厚5.5毫米,重147.0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