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元文宗图帖睦尔铸“至顺通宝”大钱
所见无多的“至顺通宝”祭祀大钱
泰元朝泰定年号之后、至顺年号之前还有致和、天顺、天历三个年号,但目前均未见到祭祀大钱。这是什么原因呢?还需从元武宗和元仁宗兄弟关于皇位继承的约定说起。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无嗣而崩,其侄海山在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帮助下夺得了帝位,是为元武宗。武宗即位后与爱育黎拔力八达相约皇位兄终弟及,叔侄相承。这一约定实际上导致了更激烈的皇位争夺,也为元朝的覆亡埋下了隐患。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崩,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但仁宗继位后迟迟不落实册封武宗长子和世为储君皇太子的约定,反而封其为周王命就藩云南。于是拥护和世的武宗遗臣发动了反叛,失败后和世逃往察合台汗国。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皇太子硕德八剌,是为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被铁失等人弑杀,史称“南坡之变”。铁失等人拥立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镇守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为新君,史称“泰定帝”。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改元“致和”。当年七月,泰定帝驾崩于上都。八月,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九月迎立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即位,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十月初,丞相倒剌沙又在上都拥立泰定帝之子、9岁的皇太子阿速吉八即皇帝位,建元“天顺”。于是爆发了两都之战,一个月后上都一方战败,阿速吉八被杀。阿速吉八和他的父亲也孙铁木儿都被认为是非法自立的君主,没有得到汉文庙号、谥号与蒙古汗号。至此,皇位又回到了元武宗一系。由于泰定帝的致和年号只有五个月时间,其子阿速吉八的天顺年号更短只有一个月时间,这两个年号期间有可能未来得及铸制祭祀大钱举行祭祀活动。即使铸有祭祀大钱,也会被号称正统的继任皇帝元文宗销毁、抹去历史痕迹。
可是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天历年号历时三年(1328年—1330年),为什么也未见到祭祀大钱呢?原来是率先抢夺到皇位的元文宗迫于元仁宗在大德末年“推奉圣兄、谦居储贰”的前例,声称自己登位只是为了控制时局的权宜之计,遣使往迎兄长和世回朝践位。和世本应是仁宗的帝位继承人,却被迫流落北徼,因而博得北方宗王的普遍同情和拥戴。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他在返京途中经扈行的察合台宗王以及在场的其他漠北诸王、大臣合议,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是为元明宗。明宗即位后,宣布封图帖睦尔为“皇太子”。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初一,和世抵达他父亲元武宗时建为中都的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北)。次日皇太子图帖睦尔自大都赶来谒见皇兄和世,和世宴请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于行殿。不料兄弟相逢乐极生悲,三天后的八月初六,年仅30岁的和世暴死于王忽察都。后世认为是被燕帖木儿下毒身亡,而图帖睦尔也难脱干系。八月十五,元文宗图帖睦尔在上都复位。从这一历史过程看,元明宗和世去世前元廷不可能铸制天历年号祭祀大钱举行祭祀活动。而和世去世后文宗图帖睦尔使用天历年号的时间也比较短暂,天历三年五月即改元“至顺”。所以天历年号也有可能并未铸制祭祀大钱,后期即使铸制祭祀大钱品种数量也不会太多,也许尚未浮出水面。。
“至顺”是元文宗图帖睦尔的第二个年号,历时三年(1330年—1332年)。目前所见“至顺通宝”祭祀大钱也为数不多,只见较小的三个等级钱币。皆为寛缘细郭形制,外郭上铸阴刻纹饰。面文“至顺通宝”四字楷书对读,书风一致皆为端庄工整的字体。钱背有穿上仰月和四星两种阳文标记,另有一种光背大钱。历朝钱背铸阴刻纹饰或光背大钱皆为祭祖大钱,但面文字体与祭祀天地的大钱都会刻意形成区别。“至顺通宝”光背大钱与背纪星月标记的大钱面文书法一体同风皆为相同字体,应该同属祭祀天地的大钱。这种情况在前面介绍的“泰定通宝”祭祀大钱中已经出现过。将祭祀天地的大钱铸成光背样式有可能是元朝在这一时间段出现的特例。
李翔泉友集藏的“至顺通宝”背穿上仰月外郭蝙蝠卷草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3.0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5毫米,重135.8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至顺通宝”背四星外郭六朵祥云纹大钱,直径72.3毫米,穿宽11.8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7毫米,重137.4克
泉泽之光泉友集藏的“至顺通宝”背四星外郭星月拱日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3毫米,外郭宽11.7毫米,厚5.9毫米,重148.90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至顺通宝”背四星外郭星月拱日纹大钱,直径115.0毫米,穿宽19.0毫米,厚8.3毫米,重533.2克
笔者集藏的“至顺通宝”外郭莲花寿桃纹光背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8.0毫米,外郭宽14.9毫米,厚8.2毫米,重379.2克
铅和青铜两种材质的同版“至顺通宝”折三钱,直径都在33毫米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