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元世祖忽必烈铸“至元通宝”大钱
“至元通宝”祭祀大钱集锦
“至元通宝”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铸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大汗蒙哥的弟弟。蒙哥在位时,阿里不哥驻守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忽必烈受命总理汉族地区军政事务。1259年蒙哥在四川攻打合州时暴死。1260年忽必烈在汉人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建元中统。不久,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此后,双方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中统五年(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势败投降。忽必烈地位稳固,遂于八月下诏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至元年号历时31年(1264年—1294年),忽必烈也因此被誉为“至元大帝”。至元年间,忽必烈责成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俗称“八思巴文”。所以至元年间不但铸有汉字“至元通宝”钱,而且铸有八思巴文“至元通宝”钱。与行用钱相对应,均有见祭祀大钱。但后世元顺帝曾再度使用“至元”年号铸制面文为“至元通宝”的钱币。何为前“至元”铸币,何为后“至元”铸币,可参阅拙文《前后两种“至元通宝”祭祀大钱辨析》。
和历代祭祀大钱一样,汉字和八思巴文“至元通宝”都有祭祀天地和祭祀祖宗两个系列的钱币。
汉字祭祀大钱钱文楷书对读。祭祀天地的大钱面文笔画细瘦挺拔、字风端庄刚健。钱背铸阳文标记,已见背穿上斜月,上月下空心日、四星等几种,都是蒙元比较特殊的钱背标记。祭祀祖宗的大钱面文笔画粗放圆润、字风雄浑凝练。钱背铸对蝠四桃阴刻纹饰,亦见光背者。
八思巴文祭祀大钱钱文旋读。祭祀天地的大钱面文端庄严整,字形较宽。钱背已见穿上仰月、上月下星两种阳文标记。祭祀祖宗的大钱面文字形较窄,具体写法与祭祀天地的大钱也有差异,如穿下“通”字上端祭祀天地的大钱写法比较繁琐,而祭祀祖宗的大钱写法简略。只见一枚光背钱。
钱币形制、钱背纹饰标记和外郭纹饰都相同,但大小不同的钱币应为同时铸制的不同等级系列大钱,如几种外郭同铸缠枝太平花纹、六蝠翔集纹的大钱。两种外郭同铸七龙戏珠阴刻纹饰的大钱钱背标记不同,也有可能是相同时间段铸币。其中钱背铸上月下空心星标记的大钱面背外郭上巨龙腾跃方向相反,比较特殊。
用翻砂法铸制的银质大钱和铜鎏金大钱应为正式用失蜡法铸制鍮石材质祭祀大钱前期形成的上呈样钱,用翻砂法铸制的青铜材质大钱比用失蜡法铸制的鍮石材质大钱更下一等,应为封王一级宗室成员祭祖用币。
笔者集藏的“至元通宝”背穿上斜月外郭七龙戏珠纹大钱,直径96.1毫米,穿宽17.1毫米,外郭宽15.0毫米,厚8.4毫米,重388.5克
天马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背穿上斜月外郭多福天降纹大钱,银质,直径70.5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5.2毫米,重99.4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背上月下日外郭七龙戏珠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2.8毫米,厚5.0毫米,重125.52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背四星外郭缠枝太平花纹大钱,直径71.7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2.1毫米,厚5.0毫米,重121.1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背四星外郭缠枝太平花纹大钱,直径114.0毫米,穿宽18.1毫米,外郭宽18.4毫米,厚8.6毫米,重533.0克
笔者集藏的“至元通宝”背对蝠四桃纹外郭繁盛芍药花纹大钱,直径96.5毫米,穿宽16.8毫米,外郭宽15.1毫米,厚9.5毫米,重450.1克
笔者集藏的“至元通宝”背对蝠四桃纹外郭六蝠翔集纹大钱,直径96.5毫米,穿宽16.8毫米,外郭宽15.1毫米,厚9.5毫米,重450.1克
宝中宝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背对蝠四桃纹外郭六蝠翔集纹大钱,铜鎏金材质,直径142毫米,厚5.8毫米
北泉轩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背对蝠四桃纹外郭六蝠翔集纹大钱,青铜质,直径142毫米,穿宽24毫米,厚6.5毫米,重640克
山腰岭药石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楷书窄缘细郭光背大钱,直径72.0毫米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蒙文背穿上仰月外郭双凤飞天纹大钱,直径72.5毫米,穿宽11.9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度5.5毫米,重136.3克
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蒙文背上月下星外郭变形蝙蝠纹大钱,直径72毫米,厚5.4毫米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蒙文背上月下星外郭蝙蝠穿云纹大钱,直径96.1毫米,穿宽17.5毫米,外郭宽15.7毫米,厚8.3毫米,重389.9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蒙文背上月下星外郭繁花献福纹大钱,直径114.0毫米,穿宽20.6毫米,外郭宽18.8毫米,厚8.7毫米,重574.0克
山腰岭药石泉友集藏的“至元通宝”蒙文寛缘细郭光背大钱,青铜质,直径95毫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