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泉界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大齐通宝”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铸币。徐知诰曾为南吴大将徐温养子,天祚元年(935年)被封为齐王。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徐知诰废吴睿帝自立,建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大齐通宝”即当铸于此时。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自称系唐宪宗后裔,还姓李,改名昪,改国号为大唐。因此“大齐通宝”铸期较短,存世极罕,泉家亦将其归入南唐钱。
谱载“大齐通宝”仅两枚,一枚左上方缺一角,称为“缺角大齐”;另一枚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江南名士戴熙所藏。戴熙字醇士,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内阁学士,曾官拜礼部、兵部侍郎等职,著有《古泉丛话》四卷,为著名钱币学家和收藏家。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入杭州,戴熙投池自尽,“缺角大齐”也不知所终。据说后人为了得到这枚珍罕钱币,曾竞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据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古钱收藏家戴葆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叔驯重金购得,张对“大齐通宝”珍爱有加,自号“齐斋”。抗战爆发后张氏旅居美国,“四眼大齐”也下落不明。
新中国建国前,少有经考古人员科学发掘出土的钱币,珍稀钱币多来源于古玩市场,为当时的藏泉大家互相讨论鉴定而得以确认,“大齐通宝”也是如此。正是这类钱币,奠定了新中国馆藏钱币文物的基础,被所谓的钱币专家奉为至宝,藏在博物馆里增一枚嫌多,缺一枚嫌少,民间再有新出一律斥为赝品。旧中国藏泉大家有关钱币有无、真伪、归属等问题的论述更被奉为金科玉律,一字不能更改。捧着纸张发黄的老钱谱陈陈相因七十余年少有建树、乏善可陈,难道我们的专家们还不感到羞愧吗?还感到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在大雅之堂上颐指气使,否定这否定那吗?新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认为“大齐通宝”“版式单一”、“迄今大齐钱真品尚未发现第三枚”,真乃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让实物自己来说话吧。
图1.“大齐通宝”背外郭内侧四空心星纹小平钱,青铜质,直径23.9毫米
图2.“大齐通宝”小平钱,青铜质,直径22.7毫米
图3.“大齐通宝”小平钱,青铜质,直径22.5毫米
图4.“大齐通宝”小平钱,银质,直径22.4毫米
图5.“大齐通宝”折三钱,青铜质,直径32.3毫米
图6.“大齐通宝”折三钱,银质,直径31.5毫米
目前所见“大齐通宝”不仅有第三枚,而且有诸多版式。仅笔者集藏的小平钱就有三种版式,如上面图片图1、图2、图3三种,图4银钱与图3铜钱是同版钱币。这些版式的小平钱泉友在网络中也都有展示可资互证。还有一种“寳”
字为“八足宝”的小平钱笔者未收集到。不仅有小平钱,笔者还集有银铜两枚同版折三钱。其共同特点是“大”字左撇、“寳”字右肩被有意錾残,其他泉友所藏莫不如此,证明不是流通后所致,而是母钱即为这般模样。
需要特殊指出的是图1所示“大齐通宝”小平钱从面文看与谱载“四眼大齐”应为同版钱币,其钱背上下左右外郭内侧有四个与外郭连在一起的中空半星标记,明显为有意铸成。其他版式钱币未见钱背有这种标记者。这让我们不由想到“四眼大齐”上的四个小孔不也恰恰是在这个位置上吗?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四个小孔就是在钱币上原有的四个空心半星基础上进一步加工钻成的。说“四眼大齐”的小孔为扎毽所致,那可能只是当年为了消除人们对钱币的疑惑而杜撰出来的故事。毽子的羽毛都是绑成一束紧塞在摞在一起的几枚钱币的方孔里,中间还需钉木楔加固,未见只有四根羽毛插在钱币四边的。如此毽子如何能坚固耐用?“四眼大齐”钱币倒像是坠饰的一个环节,钻出上面的孔洞是用来穿丝线悬挂并拴系坠穗等附属饰物的。
历史遗迹即使会不断被遗忘和迷失,但千百年后可能又会被重拾和印证。最近几年,笔者受众多泉友委托解析历代祭祀大钱,在十国南唐遗留的“大齐通宝”祭祀大钱上,我们又看到了与“大齐通宝”小平钱钱背类似的标记。泉友们汇集到一起的“大齐通宝”祭祀大钱有十一种,其中八种都在钱背加铸了阳文四空心星标记。所不同者,小平钱上的空心星标记与外郭连为一体,形似半星;而祭祀大钱上的空心星铸于内外郭之间,但也离外郭较近。这么多种
“大齐通宝”祭祀大钱钱背上都加铸了四空心星标记,与附在小平钱钱背外郭内侧的四空心星,以及名噪一时的“四眼大齐”外郭内侧的四个孔洞都是什么关系?它们的出现都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在研究和解析历代祭祀大钱的过程中,笔者感到其证实历史、互证钱币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各种因果、承袭、吻合、印证关系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反映出的正是历朝历代铸制钱币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做法。历朝祭祀大钱与行用钱都是同步设计制造的,有某种行用钱存在,就必定有与之相对应的祭祀大钱。
那么,这四空心星标记又出现于何时,代表了什么意思呢?目前笔者和泉友们汇集起来的历代祭祀大钱已不下三千种,其中钱背铸四空心星标记的钱币早于南唐的只有十国南楚所铸“天策府宝”和南汉所铸“乾亨重宝”两种。而南唐所铸祭祀大钱除了上述“大齐通宝”外,此后所铸的“大唐通宝”、“永通泉货”等钱背也都有加铸四空心星标记的。再就是两宋祭祀大钱钱背加铸四空心星标记的也比较多,如北宋的“明道元宝”、“皇宋通宝”、“靖康通宝”、“靖康元宝”,南宋的“绍兴元宝”、“隆兴通宝”、“嘉定永宝”、
“宝庆元宝”、“绍定通宝”等等。而其他朝代所铸祭祀大钱目前还未发现使用这种标记的。南唐和宋朝的祭祀大钱为什么较多地使用了四空心星标记?笔者感到这与两朝都崇尚道教有关。唐朝皇帝姓李,自认为是老子后裔,所以道教在唐朝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弘扬。而南唐又自认为是唐室后裔,自然要沿袭大唐的国策和规制。从南唐祭祀大钱上所加铸的太极云图、暗八仙等阴刻纹饰就可以看出南唐仍然尊崇的是道教。宋朝虽然佛道并重,但道教更受统治者青睐,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都曾大力推崇道教。所以笔者认为南唐和宋朝祭祀大钱钱背所铸四空心星纹所表达的正是道教理念。《易传·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钱币外圆内方的形态正合古人天圆地方的认识,也就是道教所指阴阳两仪。而附于外郭的四个空心星则表征了四种星象,从时间观念来解释,则代表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即交替往复的春夏秋冬四时;从空间观念来解释,则代表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即东南西北四方。外圆内方的钱背看似二维的平面,表现的却是三维的立体空间;看似静态的画面,表现的却是动态的宇宙;看似简单的图形,却包含了阴阳对立互生、造化万事万物的深奥哲理。大道至简,朴素无华的钱背设计竟将玄奥的道家学说演绎得惟妙惟肖。
阿骨打保机泉友集藏的“大齐通宝”背外郭内侧四空心星纹小平钱,与图1同版
爱上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大齐通宝”背四空心星外郭四飞蝙蝠纹大钱,直径72.2毫米
泉为乐泉友集藏的“大齐通宝”背四空心星外郭蝠桃桔钱纹大钱,直径96.0毫米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大齐通宝”背四空心星无阴刻纹饰大钱,直径95毫米
晋泉台泉友集藏的“大齐通宝”背四空心星外郭吉祥结纹大钱,直径113.5毫米
最后就“大齐通宝”的归属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大齐通宝”背外郭内侧四空心星纹小平钱与多种背铸四空心星纹的祭祀大钱相对应,四空心星标记又表现的是道教理念,所以将这些钱币归为南唐前期的大齐国铸币当无问题。然其他版式的小平钱和折三钱又是何人何时所铸呢?“大齐通宝”近年多出于北方,而徐知诰大齐国位于南方,除建国前出现的两枚残损钱币外,南方反而多年未见此钱,此矛盾一也。徐知诰所建大齐国仅短短两年多时间又改称大唐,不可能铸行这么多种版式的钱币,此矛盾二也。从钱币本身看,图2、图3两版钱币较图1版钱币直径小,面文虽然都是隶书对读,书法也有差别,如
“通”字“甬”头的写法、“寳”字“貝”部的写法都有不同。所以笔者认为图2、图3所示钱币应该不是徐知诰所建大齐国所铸,而是宋金时期刘豫所建伪齐政权铸币。
伪齐是北宋灭亡后金朝在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地建立的傀儡政权。刘豫原为宋济南府知府,金军围城时降金。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建元“阜昌”(1130年-1137年),建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后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但后来金国主子感到刘豫这只走狗作用并不大,所以金熙宗在天会十五年(伪齐阜昌八年,1137年)十一月废刘豫为蜀王,伪齐灭亡。刘豫虽然铸有“阜昌元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三种年号钱,但国号钱年号钱同铸也不乏先例,或开国先铸国号钱、过段时间后再铸年号钱亦有可能。伪齐政权历时八年之久,先后批次铸币之间存在版别变化也属正常现象。如果确实如此,“大齐通宝”折三钱“大”字左撇、“寳”字右肩被錾残亦可得到合理解释。其实国家铸钱机构在工艺流程中出现这样的疏漏绝无可能,这种残损只能解释为有意为之。伪齐是金的属国,钱模或是由金颁发,或是伪齐须将钱样送金审定。金是不会允许刘豫妄自尊大的,所以錾残“大齐通宝”折三钱“大”字左撇,伤及“寳”字右肩。小平钱微不足道也就姑且放过了。强权之下哪有道理可讲?刘豫大失体面也只能忍气吞声。这些问题还有待搜集更多证据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