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2021-12-19 08:56:15)
标签:

坎儿井

吐鲁番

沙漠绿洲

世界遗产

水利工程

分类: 亚洲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吐鲁番坎儿井博物馆中的坎儿井宏观模型

 

坎儿井(中国部分)

世界遗产之旅第132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坎儿井的水源-天山融雪及天山融雪汇集的小河


前言

同挚友从巴音郭楞驱车前往吐鲁番途中,道路两侧常可见到顺山坡而下的众多圆土包错落有致地伸向绿洲,原以为是当地坟头,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坎儿井的竖井口。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呼应,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当地人形象地把它称作“地下运河”。其历史也源远流长,在2000年前由汉朝班固编写的《汉书·西域传》中就有详细到人物、事件的精确记载。如此伟大的工程为什么还没有进入中国的世界遗产行列?主要原因一来是被伊朗抢占登记了同内容的世界遗产,二来是我国坎儿井保护严重不良,1962年后超过2/3的坎儿井已经干枯废弃。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吐鲁番公路旁的小沙丘,貌似坟头、实为坎儿井的竖井口

 

简介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史记》中亦有记载,时称“井渠”,起源有“西来”“东传”和“自创”三种说法,国际上偏向于“西来”说。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遍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由于吐鲁番地区土质多为砂砾粘土,非常适合于地下挖掘,该地区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水平集水系统,可将山体地下水利用山的坡度自然引入百里开外的居民区。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适用于雪山山麓、冲积扇缘地带。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沙漠绿洲非常富庶,笔者父女在路边採几粒葡萄解渴

 

所在地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博物馆中挖掘坎儿井时的示意模型,挖掘者必须跪姿前行

 

经纬坐标

东经89113秒,北纬425651秒。在乌鲁木齐以东200公里,是中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挖掘坎儿井时最常用的木棍定位法

 

访时间

20168月。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笔者一行参观吐鲁番坎儿井博物馆

 

遗产录时间/

中国部分两度单独申遗未果,现被认为是伊朗同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庞氏标准评分为67分。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现存的坎儿井地下横井引水渠

 

杂想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约16毫米,蒸发量则高达3000毫米,然而这里到处可见沙漠绿洲,瓜果梨桃更是誉满全国,这一切均得益于庞大的坎儿井水利工程。坎儿井的原理是沿高山融雪的地下潜流方向以一定间隔打出众多竖井,再将各竖井用地道相连接形成地下渠道,实现地下水自流下山。地下渠道的最终出水口为被称作“涝坝”的小型蓄水池,在蓄水池中使冰冷的地下水自然升至常温,并在大气中氧化掉大部分有害矿物质,最终用于生活及灌溉。地下渠道的斜度必须适中,过陡则坍塌、过缓则堵塞。原理似乎不难,但参观了吐鲁番市内的坎儿井博物馆才知道里面蕴藏了无数道理、玄机和窍门。举一个例子,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保持渠道的正确走向就绝非易事,因此发明了诸如木棍定向法和油灯定向法等简单实用的技巧。坎儿井的工程量也极浩大,仅吐鲁番地区的掘土量就超过6000万立米,用这些这土石砌一堵厚一尺、高6尺的土墙,其长度将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有余。由于需要跪在冰水中从事重体力劳动,据说挖井人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

 

坎儿井(中国部分)--世界遗产之旅第132号
当地人在坎儿井竖井口吊桶取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